六味地黃丸雖廣受歡迎,但亂用、錯用較多。需先辨證腎陰虛再用,它不是單純的補藥,也不是單純的補腎,可健脾壯胃調肝。用藥需遵醫囑,避免誤用加重負擔 入冬要養腎,試試六味地黃丸;最近腰膝酸軟,吃點六味地黃丸;潮熱盜汗頭暈,身體要補補,該用六味地黃丸了…… 注意,這些吃六味地黃丸的想法,可能都是錯的。臨床上有不少人,越吃越虛,調理不當,誘發一堆問題。 六味地黃丸是國內知名度、普及度、用藥熱度很高的中成藥之一,得益于它是“中醫十大名方”、“腰膝酸軟第一方”等名頭,近些年被稱為“國民神藥”、“男科圣藥”、“補腎首選”,等等。 六味地黃丸問世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創立者是兒科醫生錢乙,記載于《小兒藥證直訣》,藥方基本信息有: 1、該方由《金匱要略》的八味腎氣丸化裁而來,主要是減去肉桂、附子兩個辛熱升陽之藥。 2、該方由山藥、萸肉、熟地、丹皮、澤瀉、茯苓組成,形成“三補三瀉”框架,對后世啟發巨大。 3、該方集健脾清濕、顧護胃氣、補益肝腎、制化溫邪水邪于一體,調補脾胃肝腎四臟腑,方小力大。 4、該方原來是治小兒發育不全、成長滯后,但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轉為男科用藥,調經輔藥。 到了現代,只要辨證腎陰虛、腎陽虛的癥狀,都要把六味地黃丸拉出來“檢閱”、“述評”,尤其在滋腎陰上“鎮場子”,這里面可能有較大誤區。加上六味地黃丸是非處方藥,很方便買到,也為錯用、亂用該方推波助瀾,值得反思。 當然不是說“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的辨證是錯的,而是一些中醫在傳承六味地黃丸原方、原著上有偏差,出現信息謬傳核衰減的問題,怎么理解? 六味地黃丸是有中醫原文的,共5句話: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這些是小兒發育不好、氣血不足的具體描述,其中: 腎怯失音:涉及中醫藏象學說,中醫認為腎水不足,就失音、語遲、夜醒哭鬧。 囟開不合:也就是囟門合不上,腎主骨,同樣是藏象學說。 神不足:主腎氣衰微,先天之本無法養心,故神明無主,這是精氣學說。 目中白睛多:這是與囟門、神志聯系在一起的,腦有積水、耷拉腦袋、瞳仁白多黑少,因腎水不足引起,是五輪學說。 面色晄白:中醫望診即可發現氣血不足,因腎虛引起的血不足,陰陽失衡,屬于陰陽學說。 這5個方面,核心是圍繞“腎”來展開的,腎精、腎水、腎氣等都有涉及,而中醫向來有“一方多用”的習慣,用在成年人身上,發現效果不錯,慢慢就傳開了、用慣了。 從小兒用藥到成人用藥,六味地黃丸實現了平穩過渡,開枝散葉,成為“古方今用”、“活學活用”的經典案例。但實際上,六味地黃丸也是亂用、錯用較多的方子,有必要認真梳理和剖析5個真相,防止出現問題。 第一個:中醫治任何病癥,邏輯上是“病脈正治”,就是針對病情這個靶子,瞄準射出“藥箭”,靠的是辨證論治、方正合一,而不是先把箭射出去,再畫靶子。 轉到六味地黃丸用法上,也是如此,先辨腎陰、腎陽的問題,確立腎陰虛了,再用藥,而不是先用藥再說,比如:陰虛很可能表現為兩頰潮紅,但不能說兩頰潮紅就是陰虛,邏輯錯了,用藥可能就不對。 第二個:不能片面認為六味地黃丸是“補藥”,它不是單純的補藥,有三個補的、三個瀉的,補大于瀉,以瀉制補,達到陰陽平衡。 有的人認為腎一定靠補,生殖問題必須用補,這是有偏差的。雖然中醫有“腎主生殖”的說法,但當今中青年人活動軌跡已有很大變化,多實證少虛證,或虛實夾雜,要先清再補,或清平補結合,所以六味地黃丸不一定合適。 第三個:從第二個問題延伸出來的,六味地黃丸就是“補腎”的嗎?并不是,它可以補腎,也可健脾、壯胃、調肝,6個藥各司其職,先瀉再補,如丹皮瀉肝火、茯苓瀉脾濕、澤瀉除腎濕,然后肝、脾、腎補起來。 由此可知,六味地黃丸并不是壯陽藥,它是滋陰的,一定是辨證腎陰虛才能用,不對癥就會越吃問題越多。 第四個:“腎陽虛”和“腎陰虛+脾虛寒”的人,該怎么治?臨床上這些病癥不少見,以40歲以上至60多歲的中老年人多見。 腎陽虛是怕冷,腰膝乏力酸痛,面色發白,精神不振,伴有下肢浮腫、尿多尿頻,舌淡白,舌面多津水滑,舌胖大有齒痕,應選用桂附地黃丸。 腎陰虛伴有脾虛寒,癥見陰虛內熱陽亢,頭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干少津、兩頰泛紅,舌紅少津無苔,但體內有濕氣,應選用砂仁配六味地黃丸,砂仁引氣歸腎,化濕、健脾。 如果辨證濕氣重,不能直接吃六味地黃丸,要先祛濕清熱后再吃。 第五個:是不是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都對癥?并不是。腎陰虛也是階段劃分的,當腎陰虛初期,骨蒸潮熱,頭暈耳鳴,就可用六味地黃丸。 如果拖得比較久,真陰耗損不足,就要用左歸丸或知柏地黃丸。再耗下去肺腎陰虛嚴重,咳血咽痛,用麥味地黃丸;如果辨證內熱嚴重,消渴明顯,選用玉泉丸,等等。 這5個用藥真相,每一個都可能產生六味地黃丸“誤用”、“亂用”的可能,有的患者剛從一個坑爬出來,轉眼又掉進下一個坑去了,所以切記不能亂用。 腎虛的問題,發展一般是腎陽虛,到腎陰虛,再到腎陰陽兩虛,所以,核心還是要辨證,遵醫囑用藥,找經驗豐富的中醫診治,而不是一上來就六味地黃丸開路,亂補反而會加重負擔,錯誤不可再犯了。 |
|
來自: lishuhuaxiang > 《健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