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某,女,40歲,2024年12月06日初診【主訴】:咽喉干夜尿頻約1年 【初診情況】:患者約1年前開始出現咽喉干灼不適,而不欲飲,夜尿頻,每夜起夜尿3-4次,平素伴有手腳涼身體畏寒、睡眠差、容易腹脹、大便稀溏量少等癥狀;查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弱。 【辨證分析】:少陰太陰——陽虛水寒 【中藥處方】:制附子10,干姜10,炙甘草24,紅參6克(自備),炒白術10,茯苓30,法半夏10,姜厚樸18,陳皮6,蒼術10。3劑 【二診情況】2024年12月09日:上診三劑后,咽喉干灼癥狀有改善,夜尿次數有改善,睡眠腹脹情況稍改善,仍畏寒,大便不暢量少,上診處方+當歸、白芍,3劑。 【三診情況】2024年12月13日:其小孩因外感來診,反饋咽喉干、夜尿多的癥狀仍存在,但較前已有明顯改善。 【按語】: 中醫辨證分析患者癥狀: 1.手腳涼、身體畏寒、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弱:均為陽氣不足虛寒證的辨證基礎,用附子、干姜、紅參類方。 2. 咽喉干灼不適而不欲飲:由于脾胃陽氣不足,無法蒸騰津液上承口腔,故口干,而脾胃寒濕非熱證,故不欲飲;溫陽運化脾胃,故用附子理中湯、陳夏六君子湯。 3.夜尿頻:夜尿頻繁是腎陽虛衰,膀胱氣化不利的典型表現;用甘草干姜湯,甘草需要相對大量,量少無效。 4. 容易腹脹、大便稀溏量少: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常,導致腹脹和大便異常;用陳夏六君子湯、平胃散。 綜合以上分析,患者的主要病機為少陰太陰合病——陽虛水寒,即腎陽虛衰,脾陽不足,水液代謝失常,同時伴有一定程度的濕阻氣滯。 治療思路 治療應以溫陽散寒、健脾益氣化濕為主;附子理中湯可溫陽散寒、健脾益氣;陳夏六君湯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甘草干姜湯可溫中散寒,我常用治療虛寒證尿頻;平胃散能燥濕運脾、行氣和胃,針對治療腹脹便溏等。四方合用,既能溫陽散寒,又能健脾益氣、化濕行氣,符合患者的病機。 二診患者訴有大便少不暢情況,加當歸白芍養血潤腸。 僅供醫務人員學習參考,患者需配合醫生指導,切勿自行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