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由“石、枼”組成,“枼”為“蝶”之省形,表示蝴蝶,皆用其義。配音“蝶”,陽平。構意是指中心略凹的小圓盤,就像一只兩翅略微翹起的蝴蝶般,靜靜地停在那里。 本義是指一種扁而淺的用來盛裝食物或調味品的小盤子,多為圓形,也有其他形狀的,如橢圓形、長方形等。較大的稱為盤,較小的則稱之為碟。有異體“楪”。 唐初·拾得(584)《詩》碗碟不曾干,長時道不足。白居易(772)《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餳。薛昭緯(844)《謝銀工》一碟羶根數十皴,盤中猶更有紅鱗。南宋·曾慥《高齋漫錄》錢穆父召東坡食皛飯,及至,設飯一盂,蘿卜一碟,白湯一盞,蓋以三白為“皛”也。 元末明初·施耐庵(1296)《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取三分飯食羹湯菜蔬,教他三個吃了,莊客收了碗碟,自入里面去。吳承恩(1504)《西游記·第二十五回》二童忙取小菜,卻是些醬瓜、醬茄、糟蘿卜、醋豆角、腌窩蕖、綽芥菜,共排了七八碟兒,與師徒們吃飯。《第八十二回》響一聲,掀翻桌席,把些素果素菜,盤碟壺爵,盡皆捽碎。 《字匯補》碟里,國名,在東南海中。見<象胥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