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723字,閱讀約需9分鐘】 本文選自田合祿教授2022年3月發表在《中華中醫藥雜志》的論文,現將論文內容分批發出以饗讀者。 腠理是玄府 玄府一詞源于《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載:“所謂玄府者,汗空也”。王冰注:“汗液色玄,從空而出,以汗聚於里,故謂之玄府。府,聚也”。《素問·調經論》載:“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此玄府即汗孔。一名鬼門,故《素問·湯液醪醴論》載:“開鬼門”。 腠理是人體的重要實體組織結構,我們必須加以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腠理”。從發生學上說,腠理是三焦腑的生理解剖實體組織結構,有組織物質形態。楊上善將腠理與玄府融合起來,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載:“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氣液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謂泄氣之門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出行之腠道紋理也;一名鬼神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者,謂玄微府也”,將腠理的內涵作了拓展。 腠理,是滲泄體液、流通氣血的門戶,有抗御外邪內侵的功能。三焦腑腠理通行元氣和津液,以濡養機體,并保持人體內外氣液的不斷交流。 張仲景將腠理直接與三焦、皮膚、臟腑等實體組織融合起來,劉完素曰:“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將玄府、腠理、三焦融為一體,并將《中藏經》的三焦內容融到里面去,認為機體上下、左右、內外無處不在,將營衛血氣、津液、精神全囊括無遺。 腠理的生理特性 腠理作為三焦陽腑,有其獨立的特色,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三焦相火主一身陽氣 三焦屬于少陽相火,猶如人身一輪紅日,主人體的基本溫度。《素問·陰陽別論》載:“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清陽發腠理”。三焦旺則不畏寒涼,三焦衰則怕冷,如《傷寒論·辨脈法》曰:“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2.三焦通行元氣 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于《難經》。《難經·三十一難》載:“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難經·三十八難》載:“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難經·六十六難》載:“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 3.三焦運化水谷 《素問·五臟別論》稱三焦為傳化之腑,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運行水谷作用,《難經·三十一難》載:“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的作用本質上是少陽三焦運化水谷。脾胃化生成的水谷精微通過脾主肌肉、主四肢的作用,通過腠理腔隙通道而 “灌溉四旁”。在這個營衛血氣、津液、神氣灌溉四旁的過程中,三焦腑腠理是“江河主干道”,玄府孔道是“溪流”,主滲灌作用,新陳代謝的全過程皆由之,其中少陽三焦的溫化起了關鍵性作用。 水谷在人體運行道路及氣之所終始,包括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過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來概括。 4.三焦腑腠理主水道 《素問·靈蘭秘典論》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說明三焦腑腠理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5.三焦腑腠理主氣機運動 《中藏經》說三焦在人體內外、左右、上下無處不在,劉完素將其具體化到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諸方面。 腠理間進行氣、血交換,謂微循環。微循環的主要功能是實現血液與組織細胞間的物質交換,運送養料并排出廢物。在微循環中,同時進行3個工作:第一,血液交換,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第二,氣體交換,動脈血液中的氧氣進入組織中,組織中的二氧化碳進入靜脈血液中;第三,生成組織液。 所以,三焦腑腠理既主諸氣,又主通調水道,及為水谷之道路。肌肉之內就是腠理,腠理是水道、血道、氣道,而脾主肌肉,所以說脾主水、脾統血。循環系統的動脈靜脈的絡脈——微循環位于腠理,屬于心包絡主血脈范疇。腠理腔隙充滿了流動的津液(西醫稱作組織液),這就是三焦水道,在三焦相火的氣化下產生了元氣,故又稱氣道。所以三焦腑腠理中有一個人體血脈循環流動大網絡和一個津液循環流動大網絡,但歸屬有異,血脈循環流動大網絡屬于心臟、心包絡主管;津液循環流動大網絡屬于三焦主管;三焦腑腠理中同時還有一個人體元氣循環流動的大網絡。這三大循環流動的大網絡主宰著人體生命的生長壯老死。 ![]() 故《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載:“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宜修養矣”。因為三焦腑腠理有以上三大循環流動網絡,故能“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然而,心包絡與三焦相表里,說明心包絡和三焦具有主宰者的地位,故李東垣稱其為命門。 6.三焦腑腠理是神道 首先,先天之血脈系統和后天之經脈系統都融匯在肌肉腠理結構中,既有血脈系統的絡脈,也有經脈系統的絡脈。其次,后天之“神”既能注舍血脈有形系統,又能運行經脈無形系統,使形神合一。“形與神俱”是生命存活和健康的唯一標準。《靈樞·天年》載:“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形神相守則生,形神分離則死。《素問·八正神明論》載:“血氣者,人之神”。《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血氣即是“神”。《靈樞·癰疽》載:“血氣已調,形神乃持”,營衛周流不休于腠理。三焦腑腠理是營、衛、血、氣的通道,即神的通道。神包括營、衛、血、氣、津液、神氣,所以說“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此六氣以“五谷與胃為大海”(《靈樞·決氣》),可知此六氣乃源于一“胃氣”也。 7.三焦腑腠理以通為用 腠理腔隙不但是元氣、營衛血氣、津液及神氣的通道,而且還是外通汗孔及內通細胞內外交換之微孔道。腠理既然是三焦腑道,腑道則是以通為用,郁結不通則病。 8.三焦腑腠理協調陰陽 腠理既是元氣、陽氣的通道,也是血液、津液的通道,氣血津液精神一氣貫通,調和陰陽,使人這個生命體達到正常活動,《素問·生氣通天論》概括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腠理腔隙通道是氣血津液、精神運行的“主干道”,腠理體表的玄府與外界自然界接觸,是天人互交的通道,腠理體內的玄微府與細胞相通,進行新陳代謝交換,內外交換屬于絡脈生理功能。 9.三焦腑腠理連通膜原 三焦腑腠理是細胞排列間的腔隙,細胞外有胞膜,腠理胞膜貫通一身,腸系膜、橫膈膜都包括在內,所以三焦腑腠理連通著一身細胞之膜原。 (未完待續) 小編注:三焦旺則不畏寒涼,三焦衰則怕冷。“弱不禁風”是形容“三焦衰”的成語。風一吹就容易感冒、流鼻涕,是因為腠理疏松。而腠理疏松,是因為氣血/陽氣不足,沒能把細胞撐起來,形成固密的保護墻。營、衛、血、氣、津液、神氣源于胃氣,胃氣弱則三焦衰。同理,如果是因為三焦衰導致外邪侵入感冒,驅除外邪只是其中一個步驟。更重要的是扶起胃氣,使其三焦旺。不然下一次,還是會有同樣的原因致病。 編輯:如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