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說:孩子都可以成為好孩子,關鍵在父母用什么方法養孩子。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陪著他順光成長,教育自然事半功倍。 作者:杜小肆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在知乎上,一位媽媽@櫻桃邊緣 的分享很有意思。 她說:“我的孩子很容易與大人交流,懂禮貌、會撒嬌;1歲半能自己吃飯;換了尿布會自己丟;頭上有洗發露會自己洗……” 看到這里,我正在感嘆,怎么“別人家的孩子”這么好? 但突然,這位媽媽就來了個大轉彎: “1歲半,會自己吃飯,但會吃得全身都是;換了尿布會自己丟,丟完還要翻翻垃圾桶;頭上抹了洗發露會自己洗,洗完還要嘗一嘗……” 我的眼前馬上現出畫面感,真實又生動。 吸引我的,不只是媽媽有趣的分享,還有她的育兒感悟: “孩子的一切我都接受,學習心理學帶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尊重生命本來的模樣,幫助孩子去到更好的地方。” 這句話竟讓我參透了教育的一個道理:父母能順著孩子的天性去養育孩子,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助力。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順著天性養孩子,就是做好“引”,而引的第一步,是“懂”。 正如兒童心理學專家邊玉芳所說:“教育,從讀懂孩子開始。” 在此分享4個心理學效應,幫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動機,養娃變輕松。 椰殼效應: 用魔法打敗魔法,喚醒內驅力 在《你好爸爸》訪談中,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曾談及自己的教育經驗。 他的兒子成績不好,尤其是數學經常考二三十分,還很喜歡玩電子游戲。 錢文忠沒有像有些家長一樣,用強制斷網、大吼大罵等方式去阻止孩子玩游戲。 因為他認為,激烈的手段會影響親子關系。 他先自己試著玩一玩,也覺得游戲很好玩,就理解了兒子對游戲的癮。 ![]() 后來,他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了一些質量很好的歷史題材游戲,并推薦給兒子。 通過玩這些游戲,兒子開始對歷史產生了興趣。 不僅經常與父親討論歷史問題,還會通過閱讀圖書、查閱資料等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游戲成癮這個讓很多家庭雞飛狗跳的問題,在錢文忠的家庭里成為了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 在心理學上,將這種巧妙利用孩子喜好實施教育的方式叫做“椰殼效應”。 這個效應來自于一則故事:一個孩子不喜歡吃飯,他的父母都很頭疼。 父親突發奇想,把椰子殼分成兩半,給孩子當飯碗。那天,孩子比平時多吃了好多飯。 有心的父母會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與其不停地說教,把問題復雜化,不如先蹲下身,去孩子的世界里看一看。 通過孩子的視角,才能看到孩子的喜好,也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神奇魔法”。 有了“魔法”的召喚,孩子開心“上鉤”,成長動力滿滿,反而比父母的苦心鞭策效果要好。 ![]() 選對方向,事半功倍 西晉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叫左思。 他的父親喜歡書法,就請名師指導左思學習書法,但左思卻沒有任何長進。 轉學古琴,同樣學無所成。 父親失望地說:“左思根本沒法兒和我小時候比。” 偶然間,父親發現了他在文學上的天賦,于是加以支持。 經過一番努力,左思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 他寫的《三都賦》,剛一發布就被瘋狂傳抄,引得紙價抬高,“洛陽紙貴”的故事就出自于此。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賦和弱勢所在,教育定位錯了,孩子再努力也無法取得好成績。 所以,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不聰明、不努力、學不好,而是父母沒有幫他找到適合的成長方向。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瓦拉赫效應”,是以化學家奧托·瓦拉赫命名的。 在他中學的時候,父母希望他走文學之路,可是老師說他過分拘泥,很難有所成就。 他改學油畫,既不擅長構圖,又不會調色,成績是班級最差的。 唯獨化學老師發現了他在化學實驗方面的天賦,建議他往化學的方向發展。 這次,他身上的光終于被點亮,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化學成長路,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教育專家陳默曾在采訪中說:“人人只要去對了方向,都是可以成為人才的,這是家庭教育最核心的部分。” 而大多數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拼命拽著孩子在同一條軌道上沖,卻對孩子的天賦、興趣置之不理。 不知道為什么沖,要沖去哪,只知道不能停下來。 家長緊張焦慮,孩子疲憊不堪。 其實,人生的曠野上有很多條軌道,關鍵是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的那條。 只要方向找對了,孩子的成長就順了。 ![]() 保齡球效應:每一句表揚,都是一個成長開關 帆書創始人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中,講到他朋友的一個故事。 朋友的孩子正在上高中,不想參加高考,想上總裁班。 父母認為這是胡鬧,與孩子產生了激烈的沖突,父親甚至要與其脫離父子關系。 樊登孩子家長說:“你沒有看到他想努力學好的一面嗎?孩子想學做生意,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點很重要。” 孩子的媽媽表示,自己沒有想太多,剛聽到孩子的想法就理所當然反對。 不少父母與孩子都是這樣的相處模式,對于孩子的想法,總是先否定打擊。 在樊登看來,這個孩子之前除了不停打游戲,沒有愿意去做的事情,很讓人擔憂。 而產生了想上總裁班的想法,意味著孩子愿意成長了,光明要來了。 樊登建議朋友這樣說:“你能提出想上總裁班,爸爸真的非常高興。因為爸爸能看到你想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你對自己是有要求、有想象的。爸爸之前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這次爸爸一定支持你好好上課。” 話語中傳遞出肯定和認可,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從而生出成長的動力。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保齡球效應”,生動地展現了教育者積極評價和消極評價對學習者產生的不同影響。 在一次訓練中,兩名保齡球教練的隊員成績相同,都打倒7個瓶。 一名教練對自己的隊員說:“很好,打倒了7只。” 另外一個教練卻說:“怎么搞的?還有3只沒打倒。” 在同樣的起點下,教練的“積極鼓勵”與“消極批評”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結局。 第一位教練的隊員成績不斷提高,第二位教練的隊員一次比一次打得失敗。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父母總是否定,孩子會逐漸產生習得性無助,為了避免批評選擇消極行動。 父母多多鼓勵,孩子的積極心態會被點燃,更愿意付出努力、取得進步。 親子間,互動越消極,結果越苦澀;多給些“糖”,才能收獲更多甜。 ![]() ![]() 學會放手,成長更有彈性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中,描寫了這樣一段場景。 導演讓演員走幾步,演員走的時候,導演在旁邊不停地說話: “掌握重心” “你覺得有這樣走路的人嗎 ”“眼睛朝著要走的方向看”…… 結果,演員直接不會走路了。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也像這位導演一樣,在孩子學習、玩耍、做事的時候,在旁邊不停指揮。 不僅無法幫助到孩子,還會導致孩子被各種聲音擾亂思緒,變得手足無措。 央視主持人李小萌在《你好,小孩》中講到了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故事。 女兒開始學鋼琴的時候,李小萌在旁邊陪伴。 孩子彈得不對的時候,她總是去糾正,甚至暴躁地發脾氣。 結果只要一練琴,孩子就表現得很痛苦、很崩潰,一坐在琴凳上就開始流眼淚。 李小萌發覺自己做得不對,學琴本來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過度干涉已經傷害到了親子關系。 從此后,李小萌主動退出,不再影響孩子學琴。 當孩子主動喊媽媽過來聽的時候,她才會去投入地傾聽;當孩子遇到困難需要安慰的時候,她會把孩子抱過來,給孩子加油。 一段時間后,李小萌發現女兒變得更有勇氣面對彈琴中遇到的難題。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超限效應”,來自于作家馬克·吐溫的經歷。 有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 剛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很感人,正準備捐款。 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很不耐煩地決定只捐一點。 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在講,他決定不捐了。 真正募捐的時候,馬克·吐溫不僅沒捐錢,還從募捐的盤子里拿走了一些錢。 萬事皆有度,用力過猛,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家長與孩子的相處也是如此。 父母控制得太多,孩子只會越繃越緊,達到極限后是會崩壞、受傷的。 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找回成長的彈性,反而讓你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心理咨詢專家武志紅曾說過:“生命的本質,在于被看見。” 有些父母的愛之所以成為孩子的桎梏與痛苦,是因為這些父母“看不見孩子”,卻只要求孩子。 孩子都可以成為好孩子,關鍵在父母用什么方法養孩子。 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陪著他順光成長,教育自然事半功倍。 點個在看,愿我們都能與孩子同行,而不只是站在高處指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