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的陜南、陜北、關中,合稱三秦。但陜南是元朝時期才劃入陜西的?但“三秦”一詞早在漢朝的《史記》便有記載,這又是怎么回事? ![]() 三秦 陜西是秦朝的核心地區,因此,簡稱“秦”。陜西為什么又叫“三秦”?現在約定成俗的認知是,從地理位置上說,陜西分為,陜北、關中、陜南三地,所以合稱“三秦”。實際上,這種說法,不會早于元朝,因為元朝設省,為了防止四川割據,才把陜南漢中、安康一帶劃給陜西。但是早在漢朝司馬遷做《史記》的時候,就有“還定三秦”一說。可見,最早的“三秦”,早在漢朝就有,指的并不是陜北、關中、陜南。至于有人說,三秦出自漢朝的三輔,也就是京兆、左馮翊、右扶風,這種說法就更離譜了。三輔指的是關中的核心地區,還代表不了三秦。 關于三秦的出處,漢初《史記·項羽本紀》就有記載: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滅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中王。為了防止劉邦出漢中,入關中,謀取天下。特意在秦國舊地封了三個王,因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人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所以合稱為“三秦王”。三秦王的封地,以咸陽為界,咸陽以西和甘肅東部地域是雍王的封地,咸陽以東是塞王的封地,陜北之地是翟王的封地。這三塊地方是秦國的核心祖地,所以就把三秦王的封地,合成三秦之地,這也是陜西簡稱“三秦”的最早出處。到了元朝設省,陜南劃入陜西,才有了今天約定成俗以陜南、關中、陜北合稱“三秦”。 ![]() 秦蜀行省 “省”這個地理行政名詞,最早出現于元朝,當時稱“中書省”或者“行省”,是大元王朝的一級行政區。最初元朝在全國設10個行中書省,其中就有陜西行省,當時因征伐蜀地的需要,初設的陜西省特大,叫“陜西四川行省”,又稱“秦蜀行省”,其地總于陜西,省府在京兆(今陜西西安),相當于現在的陜、川、渝、甘、青、寧、疆、蒙部分區域,轄四路、五府、二十七州、八十八縣,行省的長官是平章政事“賽典赤首”,秦蜀行省是中國歷史上設立的第一個省。 元朝至元年十八年,秦蜀行省分出益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這四路,簡稱“川峽四路”,也稱“四川路”,設立四川行省,管轄九路五府,省府成都,至元二十五年曾一度遷到重慶。 在四川分出的同時,元朝至元十八年,陜西省又分出甘州、肅州、永昌等路設立甘肅行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陜西和甘肅兩省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自古陜甘一家親,兩省在兩漢時期稱為“雍涼之地”,隋唐時期合稱“關隴之地”。到了明朝時期,為了對付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擾,甘肅撤省重新劃歸陜西省管轄,所以在元朝地圖上能找到甘肅省,在明朝地圖上,找不到甘肅省,一點也不用奇怪。 到了清朝康熙時期,當時陜西省、江南省、湖廣省的面積太大,既不利于管理,又對清朝統治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最終江南省被拆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湖廣省被拆分為湖南省和湖北省,又從陜西省分出陜西右布政使司重新設立甘肅省,省府蘭州。乾隆二十九年,陜甘總督衙門從陜西省會西安府,遷移到了甘肅省會蘭州府,陜甘總督兼任甘肅巡撫。當時的甘肅省包括了現在的甘肅、寧夏的全部,青海省東部、新疆東部和內蒙古西部,疆域面積很遼闊。清朝光緒二年, 陜甘總督左宗棠收復伊犁。光緒十年,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以“故土新歸”,奏請設立“新疆省”。甘肅省將安西道和直隸州劃出去,劃歸了新疆省。 到了民國時期,為了收服“青寧三馬”,雄鎮西北的馮玉祥以寧夏、青海距蘭州過遠為由,將甘肅省的西寧道和青海29旗設為青海省。將甘肅省的寧夏道9縣2旗設立寧夏省。至此元朝的陜西省在668年后,變成陜西、四川、甘肅、寧夏、青海、新疆6個省。由于四川設省較早,所以現在所說:“西北五省,陜西為大”也是由此而來。陜西也成為了中國最早的一個省,最大的一個省。 ![]() 民國分省 民國時期的陜西,相比于元朝的秦蜀行省,面積已經十不存一。就這點面積,民國時期,陜西差點還被分為三個省。分省之說,從設省之初,古而有之,清朝末期,甲午海戰,中國大敗,康有為變法,其中就有縮省一條。具體的方法就是“廢省存道”。 中華民國時期,由于中國的省份太大,有時一個省頂外國幾個國家大,容易形成軍閥割據,分省之說又起,康有于再起爐灶,新鍋熱剩飯,發表《廢省論》,得到梁啟超、章太炎等一幫泰斗的支持,建議“全國廢除省份,設六七十道,直屬中樞”。 就連國民黨大佬宋教仁也主張分省,1913年時袁世凱政府,熊希齡組閣,開始分省,只是將“廢省存道”變成了“廢府設道”。省管道,道管縣,后來的分省,大部分取值與這個“道”。當時陜西省就被分為東、西、南、北、中5道,次年中、東、西3道合并為關中道。陜西共設3道,分別是:關中道、榆林道、漢中道。 1931年內政部提出了一個分省方案,計劃將全國的28個省分為69個省。其中四川、云南、河南、山西,各被分為4個省;江蘇、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廣東、廣西、山東、河北、黑龍江、陜西各被分為3個省;安徽、福建、貴州、遼寧、吉林、甘肅、新疆、各被分為2個省。 當時計劃陜西省分為三個省,基本上就是將三秦分開,相當于“關中道、榆林道、漢中道”的變種。第一個“長安省”,省會在長安,轄縣34個;第二個“漢中省”,省會在南鄭,轄縣30個;第三個“延安省”,省會在膚施(今延安市),轄縣34個。由于牽扯太大,1931年這個分省方案最后不了了之。 到了1939年,又提出分省方案,甲方案:全國設69個省,乙方案:全國設64個省。1944年有提出全國設60個省,1945年提出全國設57個省,1946年全國計劃設60個省,1948年全國計劃設56個省,2個地方,12個直轄市。一直在討論,一直在計劃,1949年民國完蛋了,分省之說,終于暫時偃旗息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