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小王要跟諸君來聊一下老牛肝中的一對孿生兄弟!之前,小王介紹過,此文是對桑黃一文的補充,有情趣的朋友可點擊查看一下。簡而言之,就是東北群眾對一些不知名的木生菌的一個總稱。別名,木蹄褐層孔菌、火絨菌、木蹄、樺菌芝、木紫芝、樹基……有時,它呈半球形或呈吊鐘形,當然它的個頭比較大,一般在5-40cm之間,最大時,可達40cm,同時它的菌蓋光滑,無毛,有堅硬的皮殼,顏色由鼠灰色、灰褐色至灰黑色,有明顯的同心環棱紋。注意,它菌蓋上是同心環棱紋,棱,即有明顯的凸起之意,高低不平,非同一平面上的同心環紋。當然,我們經常見到的是它成熟時的狀態,此時它已生長了很多年了。即使在它幼年時期,感覺它的同心環紋相對明顯一些,但它稜狀的凸起依然清晰可見。瞧,它邊緣的那道白邊,昭示著此時它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無柄,側生,厚約3-20cm(注意這些數字,下文還有用),最厚處在于它與樹干的接觸處,即它的斷面。它的背面呈海綿狀,跟大多數的牛肝菌有些相似,管口圓形,較小,整體向內凹陷,多為灰白色至肉桂色。當然,此菌一般沒有裂紋,一般沒有,不是全部沒有,有些干燥的老年狀態下也會出現少許的裂紋。它一般多生長在白樺、楓、櫟及山楊等樹木的枯腐部位及腐木之上,在東北、華北、西南及陜西、新疆、河南、廣西等地皆有分布。在各種菌類文獻記載中,它有眾多別名,比如裂蹄、針層孔菌、針裂蹄、尤地裂層孔菌、桑花…… 其實,它與木蹄層孔菌同為擔子菌亞門、多孔菌科、木層孔菌屬下的一種大型真菌。 
此菌,同樣多年生,硬木質,無柄。 當然,它在外形上跟木蹄層孔菌非常相似,多為馬蹄形,有時呈不規則形。 它的蓋面深煙色至黑色,有同心環棱紋,初期有微細絨毛,后脫落變光滑,不過它個頭要小一些,通常在2-17cm,最大直徑也不超過20cm,同時它的厚度也比木蹄薄多了,一般為1.5-7cm。 看出來吧,裂蹄比木蹄要小一些。 當然,它們之間最大差異在于,裂蹄菌蓋上有明顯的裂紋,故得此名。 同時,它邊緣因品種差異,以銳居多,有些也比較鈍。 
瞧,它的背面也呈海綿狀,與木蹄也是有差異的,整體向外凸起,多為深淺不一的咖啡色。 它的菌肉銹褐色或淺咖啡色。 裂蹄,一般多生長在櫟、岳樺、白樺、山楊、丁香等闊葉樹的枯腐部位及腐木之上,且它的分布地與木蹄差不多,南北各地都有一些。 不過,它的藥用價值與市場價格要比木蹄要高一些。 且看,此菌: 哇,這不是桑黃么? 對頭。 這也是它比較有名的原因之一。 因為裂蹄,生長在桑樹上名曰,桑樹桑黃;而生長在山楊樹上名叫,楊樹桑黃;生長在漆樹上……其中,尤以生于老桑樹枯木之上的桑樹桑黃最有名,不過時下在中國星零星分布,數量極為有限,故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何況,還有這么多李鬼,在混淆視聽。 總之,木蹄與裂蹄有很多的相似點,但總體上裂蹄的變化更多一些,還需要在實際中多觀察。 當然,這類木生菌還有一些,以后再說吧。 下面,咱來檢驗一下,看看這個木生菌又是哪一種呢? 其實,你只要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裂蹄木層孔菌,且,還是采摘后二次再生的一個幼年時期的裂蹄。你看,紅色箭頭所指的地方,就是采摘過的老裂蹄殘留下的皮殼,從圖上看,它的斷面很大,這是其一。三看,下方有同心環棱紋的部分才是它的菌蓋正面,有明顯有兩道清晰的裂紋,這才是重點,所以小王判斷它就是裂蹄。如果是木蹄的話,木蹄本身的裂紋就比較少見,即使出現裂紋也不會出現在這個幼嫩的年齡段。當然,這個裂蹄太嫩了,沒啥太大的藥用價值,還是手下留情讓它慢慢長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