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熱奄包又稱中藥熱敷法,《內經》中所述“熨”法即指熱敷法,可分為干熱敷和濕熱敷。干熱敷是指通過炒或微波加熱中藥后進行熱敷,如吳茱萸熱鹽包;濕熱敷是指通過煮或蒸的方法加熱中藥包進行熱敷,如中藥塌漬等。 ![]() 熱奄包可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代謝、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炎癥及瘀血吸收,具有的溫經散寒,消腫止痛,活血祛瘀、強筋健骨的治療作用。 適用范圍:熱奄包可用于中醫內科、外科、疼痛科、骨傷科、針灸科、 理療科、婦科等。 熱奄包療法適用于各種慢性、虛寒性疾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扭挫傷、頸腰椎疾病及各種痛證。 例如:熱敷肚子,防治經痛。 中藥熱奄包的常用方劑: 1.活血行氣、舒筋活絡、祛瘀止痛 伸筋草15g 透骨草15、澤蘭10g 桂枝10 當歸尾10g 紅花15g 三棱10g 莪術10g 海桐皮15g 薏苡仁15g 2.腰腿痛疾病,急、慢性軟組織損傷,脊柱,骨折疼痛,風濕病等 木瓜15克、玉竹80克、川牛膝30克、川芎20克、千年健10克、防風20克、秦艽20克、甘草10克、桑寄生25克、續斷10克、當歸15克、紅花15克、羌活10克、白術30克、紅藤60克。 3.足跟痛:(1)透骨草、威靈仙、皂角剌、苦參、香附、當歸尾、紅花各30克;(2)伸筋草30g蘇木20g威靈仙15g徐長卿30g紅花15g海桐皮15g川椒12g防風15g木瓜12g丹參20g細辛5g透骨草15g艾葉20g霍香20g 4.痛經:烏藥12g、延胡索12g、赤白芍各12g、吳茱萸6g、肉桂6g、炒小茴香6g、乳香6g、沒藥6g、炒五靈脂9g、炒蒲黃9g、香附9g、蒼術9g、艾葉20g、血竭9g、益母草18g、琥珀15g、冰片5g等。 5.中風后引起的肢體麻木、乏力、活動不利,各種腰痛痛癥、痹證,如風濕性關節炎。 制川烏30克、吳茱萸30克、川芎30克、當歸30克、紅花30克、乳香30克、伸筋草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30克、續斷30克、杜仲30克、牛膝30克、防己20克、赤芍20克、細辛10克; 6.頸肩腰腿痛方面的外敷:伸筋草30 透骨草20 細辛20 紅花30 雞血藤25 桑寄生25 炙川烏20 炙草烏20; 7.溫通理氣熱奄包方:干姜30g 丁香30g 當歸30g 吳茱萸30g小茴香30g 厚樸30g 桂枝 蘇子30g 青鹽300g 8.頸肩腰腿痛特效方請查看:中醫臨床:正骨疼痛|頸肩腰腿痛特效方(群內反饋最好的方) 9.盆腔炎:(1)延胡索12g、炒五靈脂15g、乳香9g、沒藥9g、丹參15g、當歸15g、川芎9g、白芍12g、肉桂9g、冰片5g、血竭9g、細辛6g、烏藥9g、黃芪18g等。 (2)大黃6克,黃柏10克,姜黃8克,白芷8克,陳皮8克,厚樸8克,蒼術6克,炒艾葉12克,紅花8克,透骨草15克,防風8克,天花粉15克,香附6克,烏頭1.5克,澤蘭12克,丹參9克,乳香、沒藥各5克。 10.用于脾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的胃腹疼痛。還可治小兒消化不良、腹瀉、急性胃腸炎(虛寒型)、腸梗阻、產后小便不通、寒疝等,用藥后,腹內可有竄氣感。 吳茱萸50g,小茴香75g,干姜50g,公丁香50g,肉桂30g,胡椒5g,梔子20g,硫黃30g,蓽撥25g。 其他配方:日常外用方劑均可制作熱奄包使用。 中藥熱奄包的制作方法及禁忌癥 一、制作方法:制作一個雙層布袋,將上述藥品打粉混合均勻裝進布袋內,封口。 二、使用方法: 1.根據醫囑使用合適的中藥熱奄包。 2.加熱熱奄包: (1)微波爐加熱:將中藥熱奄包(一般是布袋包)稍稍打濕后平鋪于微波爐內,關上柜門,小火加熱5分鐘,或中高火加熱2-3分鐘即可。 (2)或蒸鍋加熱:將水燒至開始冒熱氣的時候,再將藥包放在隔板上(隔水蒸),加熱5-8分鐘即可。 (3)將熱奄包平鋪在患者的治療部位(剛開始時,熱奄包比較燙,不宜直接接觸皮膚,最好隔著1-2層衣服或用一層毛巾包裹著進行治療),藥熨溫度以局部有溫熱感而不燙傷皮膚為度,一般為50℃-60℃,不宜超過70℃。使用前應先試溫,謹防燙傷。 (4)對于老年患者,因其皮溫感受力降低,可以給藥包多包裹一層毛巾,同時加強觀察,謹防燙傷。 (5)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若產生燒灼、熱燙的感覺,應立即停止治療。 (6)熱奄包每天使用2-3次(間隔4小時),每次20-30分鐘,可重復使用7天。 三、禁忌證 1.皮膚破損或感染:如潰瘍、創面、化膿性炎癥; 2.熱敏性體質或過敏反應:對中藥成分或熱敷敏感者; 3.急性發熱或炎癥期:如急性關節炎、高熱癥狀; 4.孕婦禁用部位:腹部及腰骶部應慎用; 5.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如心力衰竭、重度高血壓患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