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斗寅 (1885-1951) 夏斗寅,字靈炳,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鎮擱船山村夏家垸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早年加入同盟會,入湖北新軍,任三十二標隊官、第二大隊隊副;赴陜西后在大同鎮守使署任排長、衛隊營機槍連連長;后任湖北陸軍第一師工兵營營長、湖北新兵訓練總監、國民革命軍鄂軍第1師師長、獨立第14師師長兼湖北省政務委員會委員和國民黨特別黨部執行委員、第十三軍軍長、第21路軍總指揮、湖北省警備司令、湖北省主席、豫皖剿匪總司令部上將總參議、南昌行營總參議、成都行轅總參議、國民政府新兵訓練第1處處長、立法委員等職務。1949年7月夏斗寅出走香港,在六國飯店以星相為業;1951年,在香港病逝。 夏斗寅湖北麻城人,身材高大,識字不多,小時候,在舊軍隊中當過兵,曾于辛亥革命的時候,當了大同鎮守使孔庚部下的排長。以后又回到湖北。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篡奪了孫中山的總統,袁決定各省收編軍隊。湖北在黎元洪統率之下,成立了8個師。以后袁世凱調黎元洪到北京,黎和袁世凱訂了秘密條件,把這8個師解散,停止軍餉。這8個師軍官紛紛帶部下到鄂西、鄂北各地,自稱地方民兵,其實是變相的土匪和流寇,苛捐、派餉、擄掠、奸淫,對人民的禍害極大。到了1913年以后,袁世凱的局勢穩定,地位鞏固,他想擴大他的北洋勢力,名義上決定每省征兵兩個師,入伍3年,訓練后退伍,其實是袁把他認為可靠的部下,編入正規師,靠不住則藉征兵到期退伍的名義,把它遺散。因而在征兵的名義上,湖北也征編了兩個師。第一師師長石星川,第九師師長黎天才,此人也是前所取消的軍官之一。而所取消的8個師長,則調為北京將軍府的將軍,掛名吃餉。這些人回到湖北,優游無事,組織將軍團,專門串通軍閥,拍賣地皮,欺侮人民,變為地方上的土豪惡霸,無惡不作。 到了1916年,由于征兵制所限制的退伍時期已到,這兩個湖北的征兵師將士,恐怕一朝被北方軍閥藉口解散,先和南方國民黨派的湖北將領聯絡,反對北洋政府。在荊州、沙市獨立,擁護廣東方面。北洋政府派軍前往討伐,獨立軍力微不支,石星川、黎天才兵敗逃跑,軍隊潰散。其殘余部隊,擁護李書城為鄂軍總司令,實際上隊伍不多,只有夏斗寅帶了一部分湖北子弟兵,跟了李書城,共同從荊沙過江,到了湘西,李書城自稱湘西督辦。 李書城是湖北潛江人,與何成浚、黃興都是兩湖書院的學生,黃興到日本,和孫中山先生組織同盟會,做革命運動。李書城和何成浚到日本,進了士官學校。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辭了總統,黃興當了南京的留守,李書城是留守處的參謀長兼秘書長,威名顯赫一時。由于黃興聲望很高,袁世凱心中極為妒忌,想要挖黃興的墻腳,因而委任李書城為北京政府陸軍部次長,李不就職,而且通電大罵。袁世凱于是委任蔣雁行為次長。蔣系國民黨員,因為要做官,竟脫離了國民黨,所以聲名狼藉。1913年,南方國民黨討袁失敗,黃興跑去日本,李書城也逃難上海,到石星川獨立后,才回湖北,因而當了鄂軍總司令。 李書城率領部隊,雖然到了湖南,但在湘西一帶,餉款不足,經濟困難,無法維持。當時廣東護法政府成立,他把一部分軍隊交給趙恒惕,只有一個營的實力,夏斗寅把他們收羅過來,自稱團長,當時名為鄂軍團。李書城自己帶一部分投往廣東,想找一官半職。當時孫中山是大元帥,孫本來和黃興有意見,而李書城是黃興的親信,因之孫不大理會他。李沒有辦法,部隊曾向大元帥府包圍索餉,又沒有結果,李棄了部隊,跑到上海作短時期寓公。最后,投入北京政府。黎元洪當總統時,張紹曾當國務總理,李書城當國務院參事;黃郛當內閣總理時,李又當陸軍次長。 由于李書城跑往廣東,夏斗寅沒有辦法,才去投趙恒惕,趙恒惕為著安置湖北人,把他部隊編為警衛團,并委夏斗寅為長沙警備司令。趙恒惕當湖南督軍時,下轄4個師,師長為唐生智、劉鍘、賀耀組、葉開鑫。湖南省原分為4路,每個師長鎮守一個路。長沙警備司令,本來是一個紅缺,由于趙恒惕心地狹隘,怕地方軍隊難管,而夏斗寅卻是客軍,沒有背景,易于就范。因而委夏斗寅為長沙警備司令,以聯絡鄂人,為將來擴張張本。 當時還有一個方本仁,是湖北黃岡人,前清秀才,陸大畢業生,歷充江西督軍參謀,并升參謀長,驅逐蔡成勛后,升江西省督軍。他自己所統率的軍隊,都是北洋人,沒有湖北籍的隊伍,因與夏斗寅勾結,把夏的隊伍,編為鄂軍混成旅。但軍隊仍駐在湖南,而每個月得到餉款補充。 趙恒惕提倡聯省自治,他運動地方人士,選他為省長,而且兼了湘軍總司令。趙部的4個師長中,以葉開鑫那個師員額最多,槍支也很精。唐生智和賀耀祖都是保定的學生,唐把趙趕走,趙退岳州,唐生智因而進占長沙。夏斗寅當長沙警備司令后,所部擴充為兩團。唐入長沙后,夏部一個團團長張森和部隊留在長沙跟唐生智,另外一個團團長李國柱跟趙恒惕退出長沙。同時,夏斗寅也跑去武漢,經過上海,轉赴廣東。 夏斗寅到廣州以后,這時廣東正在準備北伐,招收客軍軍官,藉以擴充勢力。夏斗寅利用鄂人在粵的關系,找蔣介石,蔣介石委夏為國民革命軍鄂軍第一師師長,繼而回到湘南,將舊部編為兩個團,團長為張森及萬耀煌。 由于夏斗寅原是湖北人,所以北伐到湖北地區,很受湖北人的歡迎。當時湖北上層分子,想抓武裝力量,以發展鄂人勢力,欲把夏部擴成為軍,曾向鄧演達提議,鄧已答應。但當時前敵指揮官是唐生智,唐怕鄂人有勢力,對自己不利,并想多占湖北地盤,競把自己部下編為三個軍,委李品仙、何健、劉興為軍長,此舉不但限制夏斗寅的發展機會,而且把他的軍隊調到應山地方,即在武勝關一帶,抵御北軍,因而夏斗寅最恨唐生智。 當時蔣介石在南昌一帶,將武漢的軍事責任交給鄧演達主持,委鄧為行營主任,鄧也看到唐生智極力擴充自己的部隊,心中有所疑慮。鄧想要均衡北伐軍在武漢方面的勢力,以免將來蹈“尾大不掉”的復轍,對于湖北方面的地方部隊很為注意。正在當時,湖北地方要人李漢俊感到夏斗寅是湖北人,有支持地方軍隊之必要,也向鄧演達提議加強夏部。鄧乃派政工人員到夏斗寅的部隊中去整訓。結果,經過3個月的訓練,軍容大為改變。補充了2000多支的漢陽造新式步槍,擴展為3個團,并成立一個炮兵營,共有4個團的建制,計有1.4萬余人,軍餉每月增加到15萬元,改番號為獨立第十四師直接歸武漢行營管轄,當時的編制如下: 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夏斗寅 獨立第十四師黨代表包惠僧 參謀長余子祥 參謀處長葉蓬 第一團團長萬耀煌 第二團團長張森 第三團團長晏勛甫 炮兵營營長xxx 這個部隊正在擴充和整訓的時候,是經過武漢行營主任的批準的,而當時直按指揮這部隊的卻是唐生智,該軍隊的補充、編制、整訓,沒有直接向唐生智報告,因而唐生智不滿意。 自從吳佩孚失敗后,河南南部也經過第四軍葉挺等部的奮斗,都已克復。但四川楊森,還是同北方政府勾結,有侵占鄂企圖,因而當時川鄂邊境形勢緊張。于是夏斗寅的部隊又調到宜昌方面,準各堵截楊森,夏斗寅對此當然很不滿意,但又害怕唐生智,這時他的思想上產生了想走蔣介石那一條反動的路。 在蔣介石還沒有公開叛變革命以前,武漢和南昌的軍政方面算是統一的。當時蔣介石組織一個點驗委員會,到宜昌、沙市一帶去點驗,主任委員是朱霽青,委員是蔣鼎文、邱宏鈞等人,這時在荊沙方面的軍隊有王天培的第十軍,何健的第三十五軍和夏斗寅的獨立十四師。由于夏斗寅部隊經過了3個月的訓練,兼有新裝、新槍、旗鼓齊整,點驗中成績最好,受到委員老爺們的夸獎,因而引起了何鍵的吃醋,在唐生智面前搬弄是非,更引起老唐的不滿。但蔣鼎文則另有企圖,對夏斗寅以熱情相待。在委員們臨走時,還囑咐夏斗寅隨時通信,并且示意他,將在老蔣面前推薦,夏斗寅當然求之不得,希冀早點靠攏蔣。 當蔣鼎文回到總部以后,向蔣介石一五一十地報告了對夏斗寅的看法,繼而以蔣鼎文私人名義打電話給夏斗寅,說起他如何對夏傾慕之誠,如何愿為知己之交,并說總座如何極盼面晤之意等,以此麻醉夏斗寅。夏斗寅受寵若驚也秋波頻送,由于當時蔣電密碼與行營政治部密碼相同,唐生智獲得蔣、夏電報相通,已非一日。到了1927年3月中旬,蔣介石與漢口分裂已經公開化明朗化時候,唐生智故意將夏電打給蔣介石,一面又命調夏斗寅回武漢,大為申斥,質問為何私通老蔣;并通知夏斗寅,暫不回部,似有扣留之意。本來夏已怕唐如虎,又遇到此種變故,嚇得膽戰心驚,不知如何是好,由于當時寧漢分裂已成,形勢緊張,王天培、何鍵等部皆已調到九江、皖西方面防蔣,所以不得不叫夏回原防,不敢加以扣留,因為那里別無其他部隊,恐致激成事變。 夏斗寅回防以后,蔣介石與楊森已經勾結成功,5月中旬,楊森部隊沿江而下,夏斗寅于5月17日發表宣言,叛變革命,并與楊森交換情報,暗立條件,撤退部隊,東至沙市,坐船順流而下,到嘉魚縣時,湖北省黨部派委員任建若與夏交涉,夏斗寅競逮捕任代表槍殺,其衛兵亦難幸免。又率兵進攻汀泗橋,擬直接偷襲武昌城。當時武漢三鎮相當空虛,并無骨干部隊,只有黃埔分校新招的學生軍3000人,學兵團2000人,共5000人,由該校教育長侯連瀛領率,并同葉挺部分回武漢養病整訓的士兵,用著葉部獨立團旗號,前往抵抗,果然先聲奪人,只打一仗,把夏部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戰,奔回蒲圻。 當時由于武昌、黃岡一帶極為空虛,因而夏斗寅得由蒲圻經通城,到武穴渡江回北岸,竄到安徽六安,授蔣介石新編二十七軍軍長職。 由于當時機會主義分子領導革命,根本放棄對于武裝方面的掌握,因之,對于軍隊中的舊式軍官,都沒有注意去改造,在軍隊中我們雖然有一些政治工作,都是替人家訓練軍隊,替人家提高了個人的威信。結果時局一緊張,形勢一改變,這軍隊就靠不住了。夏斗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 文章介紹 作者介紹 包惠僧(1894-1979),湖北黃岡人。1921年7月23日受陳獨秀委派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脫黨,1949年11月從澳門回到北京,1957年4月起任國務院參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