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沒有看新聞,前陣子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每一年都要特別隆重盛大對待的春節,被收進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成為非遺不光意味著中國又多了一個非遺項目。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蕭放強調說,“強調的是我們在過新年時所有的行為活動?!?/strong>  這一下子就牽扯出非常多被忽略的非遺,比如過年要貼窗紙;有地方會請人唱戲、表演皮影;寫春聯也需要用到宣紙…… 但也因為太常見了,我們平時都“小瞧”它們了,甚至覺得這些東西“老土、過時”,這就造成“老外”反而比我們更能看見它們的“含金量”。用貼合我們生活的角度來說,很多非遺其實都很好玩!都是做手工,怎么能說非遺手工不比拼樂高有意思呢?不久前我帶娃去了杭州最大的非遺博物館,浙江非遺博物館,這里不僅有很多展品和有關非遺的知識。
有寧海地區的十里紅妝; 
by:小紅書@我想說一下 這把團扇是《延禧攻略》里的,用到的工藝叫做緙絲。 
還能見識最頂尖的非遺傳承人的作品。   比如暗藏機關的木偶戲;做錫器;搭木橋。哪個項目前面都是小孩哥、小孩姐爆滿,想體驗一把還要排隊呢。  統計館內的觀眾群體,30歲以下的占到總人數的45%,其中將近一半是0到16歲的未成年人。親子家庭占比也很高。所以說,孩子們不是不想動手,不是不感興趣,而是接觸非遺的機會太少了。今天就想就著春晚申遺成功的勁兒,給大家推薦下這個“遛娃圣地”,咱們自己的東西放著落灰就太可惜了。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非遺情況,我國現在一共有44個被聯合國列入非遺的項目,浙江就占了9個。此外還有2項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996項省級非遺項目。數量上在全國位列前茅。而浙江省非遺博物館是浙江最大的非遺博物館,也是全國首座大型區域綜合性非遺館。館中有1022件藏品,收錄了浙江省級以上的非遺。場館有五層:一二樓展示的多是正統非遺,有文化、手藝;三樓展示的是現在匠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有木雕、石雕、銅器、還有戲劇等;四樓是文獻區,有非常多有關非遺的書和還有一間影音廳,更適合專業的人去查閱資料;負一層有收費的非遺體驗項目和小吃。 非遺是圍繞生活的,穿衣住行、婚喪嫁娶,非遺館里的生活氣息是非常濃的。先來看衣。衣服需要布匹綢緞,古人是紡織的一把好手。非遺館最讓我覺得驚奇的是,展廳里不止展示了傳統工藝紡織出來的布,這些布是能摸的。 還用了相當大一塊面積把蠶絲變成布匹的過程展示了出來,

 穿的漂亮,住的也要賞心悅目。“尋山問居”展廳模仿了衢州一帶的民居。 它1:1復刻了東陽盧宅的核心部分“肅雍堂”,《天下糧倉》和《雍正王朝》曾經在肅雍堂取過景。 除了雕梁畫棟,古代大戶人家的家具、擺件、嫁妝也是非常精美的。萬工轎就是新娘子出嫁時的花轎,以需要一萬多個工時得名,由于需要8個人抬,也叫“八抬大轎”。它是由幾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組成的,組裝部分用的榫卯結構,沒有用一顆釘子。在花轎的對面擺放著一張千工床,使用了象牙、紫檀、黃楊木等珍貴材料。 古代有門骨木鑲嵌工藝,制作這張床的非遺傳承人陳明偉先生用了60塊骨木鑲嵌的花板,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  為了謀生,還需要行。江南是水鄉澤國,多雨,多小河直流。于是能工巧匠發明了橋、雨傘還有船。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國的木拱橋、西湖綢傘也是項非遺。走水路需要船。烏篷船也是非遺,它是紹興的文化符號,和烏氈帽、烏干菜合稱為“紹興三烏”。 更大的貿易需要“向海而生”。非遺館里有一艘復刻的兩層樓高的“綠眉毛”海船,它以船頭有條綠色眉毛得名,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船”之一,曾隨鄭和七下西洋。原型長度有31米,時速可達9海里。非遺館里這艘也不簡單,等比例縮小到22.5米,由非遺傳承人和團隊花了三個多月才安裝完成。 生存需求得到保證后,就要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了,于是民間誕生了不少傳說故事,光是西湖邊,就有不少故事被膾炙人口熟知,比如白蛇、梁祝、濟公、蘇東坡、西施浣紗等等。非遺館也收錄了這些傳說,形式有小說、有插圖;還有錄制的語音講解,可以在大屏幕上選擇自己想了解的故事。 場館的二樓擺放著國際級非遺項目,樂清首飾龍,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舞龍,而是龍身上載著一座擁有復雜機關的宮殿。樂清每逢正月,村村抬龍巡游祈福。“首飾龍”以第一位抬出來、身上有很多裝飾得名。實際巡游中,龍身上的戲曲人物會動起來,宛如看戲。 三層更是能見到“活的”非遺,這里的“古戲臺”上有時會有戲曲演出,我們去的那天正好在排練。以前欣賞不了這些,可現在卻被戲曲演員有板有眼的演出吸引住了,雖然依然不知道唱的是哪段,但也覺得演員表演的好。 給大家錄了一段,聽聽↓ 非遺也是可以和現代連接的。大家不要覺得非遺就是“土”,二樓有一間叫做“迭代”的展廳,真見識了非遺可以有多精美。 電視劇里出現的服裝,線下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遠觀沉甸甸的有質感,近看刺繡圖案有細節,古人們的審美可不是蓋的。

 非遺傳承的是門手藝,有這份手藝在,傳承人想和時尚湊湊熱鬧還不是小菜一碟?展廳里有兩個使用“骨木鑲嵌”工藝做的箱包,古代工藝結合了現代審美,效果可真高級。 還有愛貓人士用杭繡繡出的“喵喵”,那可真是太生動了。這么看來,非遺非但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的,它有非常多待挖掘的可能性。 非遺博物館不僅能漲不少見識,場館里還針對小朋友的興趣設置了很多環節。首先是印刷術。這是博物館里的老項目了,不過它這個稍微復雜一些,一共有三個模板。 最終呈現的是三個顏色的。成品可以帶走,是個不錯的紀念。 還有傳統竹編。這塊區域有幾個竹制的機關小人在展示竹子前期的加工工藝。
 但我們去的那天沒有碰到常駐匠人,可能需要一些運氣成分才能參與編制竹筐竹簍。
官方發布的活動照↓ 
 這位傳承人非常和藹,有個小男孩對著金屬墊板敲了一錘,響聲特別刺耳。老爺子沒有生氣,還對小男孩開玩笑:“不能砸底下那個,這要是有個老頭老太太,就要被嚇過去了。”推薦。 二樓比較有特色的是搭建木拱橋。不使用釘子,怎么搭出一座穩定的橋呢?用傳統工藝搭橋非常考驗動手能力和空間思考能力。有些家長也玩得不亦樂乎。

還有可以操控的機關、木偶。 “首飾龍”旁邊就擺放著一個布滿機關的透明箱子,只需要搖動把手里邊的人物就可以動起來。形式還蠻新奇的。 
“提線木偶”藏在角落里,它在古代叫做“牽絲戲”,也是我國的重要非遺之一。 場館里的木偶加入了現在小朋友喜歡的動漫人物,是可以隨便體驗的。這是可以親子互動的地方。逛完了非遺館,如果發現娃對非遺很感興趣,負一層還有花錢的非遺體驗項目。有木活字、大漆、刺繡等,價格從十塊到上百不等。現場有老師傅指導,做好的作品可以帶走。不過現場玩的人不是很多。 非遺博物館所在的之江文化中心是個能待一整天的地方。這里集成了非遺博物館、浙江博物館、浙江文學館、圖書館。哪個都能待上半天。場館會不定期舉辦講座,有興趣的話可以盯一盯官方的活動消息。室外也有非常開闊的草坪,曬曬太陽或者玩些需要場地的游戲都是非常合適的。 負一樓不僅承擔著連接幾個建筑的作用,還有更多吃的、玩的。
里邊有木雕、毛氈;含傳統元素的手提包;也有瓷器、檀香等。
這些東西不算特別新奇,所以沒必要沖著這些去一趟,但到了也可以去逛一逛。     之江文化中心周邊的商業建筑并不多,所以想找個吃飯的地兒還挺難的。負一的非遺小吃就決絕了這個問題。有縉云燒餅、五芳齋、桐廬餛飩、湖州陳家菜等。價格就是小吃正常的價格。推薦早上逛一個館,中午在這吃完,下午還能再去逛1-2個。
看著是不是蠢蠢欲動?其實現在全國很多城市也都有自己的非遺博物館、非遺手工藝體驗館,馬上就要到孩子放寒假的時候了,不要忘記加入到游玩清單里哦~
封面圖by:小紅書@CocoMiguo 其余未標注圖片均為本號實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