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邦,本名季(前247年~前195年)漢朝太祖高皇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沛縣(今江蘇豐縣)人。因出身布衣,肇建大一統王朝,而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平民天子;因文韜武略,承襲大一統秦制,而成為歷朝歷代家天下皇帝三世。自秦建立帝制,嬴政為一世,胡亥為二世,故劉邦為三世也。 一、遠祖傳說 劉邦祖輩為世代平民,其姓氏衍脈無文字記載而不可考。其父劉太公,本無名字,《史記》與《漢書》均稱太公,是對老者一般性尊稱。《新唐書》與《宋史》所載劉太公名字及家譜,為宋代歐陽修等人合撰,相隔千年而不足為考,多屬史學家恭維之舉。據考證,劉姓最初源自堯帝后裔劉累,堯帝姓祁,劉氏有出自祁姓之說。然堯帝是黃帝子孫陶唐氏后裔,因此劉氏最初源自姬姓。 華夏雄居世界東方,社會繁榮文明燦爛。傳說,上帝賞賜夏朝第十四任君主孔甲雌雄兩條龍。孔甲命御龍氏劉累飼養,因劉累未得豢龍氏真傳,而飼養不得法,導致雌龍死亡,雄龍不知去向。劉累將雌龍烹飪成肉羹,騙取夏帝孔甲吃天龍肉,后畏罪潛逃至魯縣堯山,此舉種下苦果矣。因孔甲誤吃了御賜的龍肉而獲罪于天,導致朝綱混亂,夏朝崩潰滅亡。 有詩曰:三皇五帝興東方,夏商君王敬上蒼,龍乃上帝之御衛,吞食龍羹華夏殤。 二、赤龍之子 前247年,劉季出生,因兄弟中排行老三,俗稱劉老三。以三尺劍得天下,榮登九五之尊后,嫌名字寒磣,遂改名劉邦。劉季與盧綰同日生,少時為伴,交情甚好。劉邦相貌偉岸,五岳朝天,胡須俊美,左腿有七十二顆痣。 據《史記》載,一日,其母王氏,在湖邊干活,因困倦休憩,夢神龍臨幸。頓時,天昏地暗,雷電交加。太公前往接應,目睹赤龍盤附其身。不久,王氏懷孕,生下劉季,即后來的大漢天子劉邦也。 偈云:秦興黑龍滅六國,漢降赤龍統天下,大道隱沒天帝遠,龍子龍孫治世間。 三、遙望嬴政 前223年,嬴政二十四年,秦滅楚,設泗水郡,管轄沛縣。時年三十三歲的劉季成為秦吏,后出任亭長,屬于秦朝行政級別最低官員。《史記》載:一日,劉季前往秦都咸陽賦徭役,在遠處望見秦始皇的身影,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季此言與陳勝胸中的“燕雀亦有鴻鵠之志!”不謀而合。或許,彼時的劉季心潮澎湃,暗自誓言道:布衣亦有天子之心!又如陳勝之言:“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凡成大事者,必有雄心壯志也。 四、赴呂公宴 據史載,劉季平素說大話,講排場,好恭維,重交情,存市儈之氣,有王者之風。一日,劉季不請自去赴呂公家宴,堂而皇之入座首席位,席間飲酒盡興且調侃自如。劉季相貌堂堂、舉止沉穩、言語得體、豪爽風趣,獲呂公賞識。呂公善于相面,預知劉季日后必富貴顯達,遂將女兒呂雉許配于他。 沛縣主吏蕭何主持宴會,對劉季在宴席的不凡神態亦刮目相看。始知,此人有豪杰氣概,王者風范,切不可輕視之。此后,劉季奪取天下,蕭何成為眾多文臣武將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五、斬蛇起義 自從劉季吃上皇糧,自然要為秦皇賣命。一日,亭長劉季押送勞役赴驪山修墓,途中勞役四散逃逸。劉季無法控制,知道后果嚴重,最終無法交差。劉季干脆停歇飲酒,打算乘夜色遣散勞役,然后自行逃亡。眾壯漢被劉季之舉感動,知其為人俠氣仗義,愿意追隨左右共生死。已有醉意的劉季帶領眾人抄小路穿過沼澤地逃匿芒碭山,并派一人前去探路。探子返回報告說,途中遇白色巨蟒擋道,應當返程。俗話說,酒壯英雄膽。此時劉季憑借酒勁,大喝道:壯士行,何畏!上前,拔劍,將蛇斬為兩段。 后來者經斬蛇處,遇一婦人哭泣曰:吾兒乃白帝之子,今疏忽變成蛇擋道,不意被赤帝之子斬殺。隨后,婦人不知所蹤。眾人驚愕,深感奇異,便秉告醉臥路旁的劉季。劉季驚醒,聽說自己乃赤帝之子,心中暗自竊喜,廣而揚之,獲追隨者眾。 后世傳有漢朝“興于斬蛇,亡于毒蟒”的說法。傳說,王莽為當年被斬白蛇投胎,王莽毒殺女婿漢平帝,從外甥子嬰手中奪取皇位,滅西漢,建新朝,搞改革。曾經劉邦從秦朝子嬰手中奪得天下,漢朝又經子嬰之手失去天下,天道甚為玄妙矣,莫非冥冥因果乎? 六、起兵反秦 秦滅六國大一統,興于軍事武力,忙于內外折騰,亡于峻法苛政。從春秋戰國到秦朝,前后經歷了幾百年的戰亂。秦始皇治理天下,本應休養生息,以便百廢待興。然而,秦嬴政嫌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長城上下,窮兵黷武,勞役修墻;關中內外,百姓疲憊,官吏恐懼。 有偈云:西征工匠建宮房,北擊匈奴筑城墻;東尋長生不老藥,南墾百越種粟糧;中造驪山陵寢墓,鑿渠巡游封禪忙。 始皇帝的過分造作,使得天下苦秦久矣!前209年,在大澤鄉,今北京密云西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沛縣官民積極響應,楚國貴族項梁項羽起兵吳縣。逃亡的劉季返回沛縣,蕭何曹參出城加盟。劉季奪得沛縣,當縣令,設祭壇,立赤旗,稱沛公,反暴秦。時年劉邦三十九歲。 前207年,秦丞相趙高弒殺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嬰,乘素車,駕白馬,系帛帶,捧玉璽,立道旁,降于劉邦。劉邦率兵進軍關中,秦朝滅亡。劉邦聽從張良、樊噲建議,退守灞上,以避免過早稱王;約法三章,而獲得民眾支持。鴻門之宴,請君入甕;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掩護,轉危為安;項羽猶豫,范曾失算。項羽剛愎自用,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劉邦為漢王,劉邦隱忍入西蜀,麻痹項羽燒棧道。 七、楚漢相爭 項羽殘忍嗜殺,劉邦仁義寬厚。劉邦先入關中,漢軍未曾造次,城池宮殿完好,士紳臣民無傷。項羽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西進咸陽屠戮秦國貴族,火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項羽虛尊楚懷王為義帝,后又驅趕懷王至郴縣將其殺害。項羽無才德治天下,作為讓天下人心寒,其敗必然。 劉邦知人善用,虛心納諫,仁厚德高,拜韓信為大將。前206年,重返關中,平定三秦。前205年,漢軍東出,逐鹿中原,問鼎天下。前203年冬月,項羽劉邦簽訂蒙約,以鴻溝為界,東歸楚、西歸漢。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屯兵未動,張良陳平諫言,宜趁機追擊之。前202年正月,劉邦毀約東進,與項羽決戰垓下。 項羽兵敗,吟誦虞姬,烏江自剄,楚地歸漢。劉邦君臨天下,華夏宇內一統。時年劉邦四十五歲。 八、祭天尊孔 前205年,劉邦攻打項羽,還兵入關中后,問道:“故秦祭祀的上帝是何帝?”臣子回答:“共四帝,有白帝、青帝、黃帝、赤帝的祠廟。”劉邦說:“我聽說天有五帝,只立四座廟,是何原因?”無人以對。于是,劉邦說:“知道了,等朕來湊足五帝之數。”于是,又補建黑帝祠,命名為北畤。 劉邦接著頒布《重祠詔》:“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他認為“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 五帝的來由源于戰國時期的五行之說。其實,五帝皆為一帝,即昊天上帝。從一帝衍生五帝,五帝衍生百神,百姓分封衍生百家祖宗,這正是神州大道淹沒,上帝遠離華夏,百姓信仰雜亂的演變過程。 前195年,漢十二年,劉邦自淮南平叛回朝,途經魯縣(今山東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禮儀祭祀孔子。劉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的君主,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從此引發后世人為造神,以人為神,搞個人崇拜的社會風氣。 九、漢人漢族 劉邦堪稱華夏千古一帝,他建立的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前后延續四百余年。因而從漢代始,華夏百家姓氏統稱為漢人,華夏族群統稱為漢族。可以認為,漢族的形成得歸功于劉邦建立的大一統漢朝。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卻只存續十五年之久。這是古人為何沒有稱為秦人,華夏沒有成為秦族的原因。盡管秦朝存續短暫,卻創建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起了統一的社會規范,實行了統一的行政制度,為后世歷朝歷代治理天下,形成了典范,塑造了榜樣。嬴政新創的帝制,在漢代才得以鞏固和發展。 王莽建立的新朝也延續將近十五年,但他盲目改革,熱衷恢復古制,因而王莽的新朝與嬴政的秦朝,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歷史上的影響存天壤之別。 劉邦率性豪飲,能彈筑琴,天賦文采,曾酒后即興彈唱《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成為漢賦文體的開篇詞。漢文化是從劉邦建立漢朝,漢武帝獨尊儒術,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 十、歷史評價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評價道,人類歷史上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西方的愷撒,另一位是東方的劉邦。愷撒未曾經歷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而劉邦以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王朝,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今撰賦文《大漢頌》,作為傳記結尾: 神州降天龍兮,被烹肉羹;無知種苦因兮,終釀禍根。 驕龍孕天子兮,位極權隆;家天下帝制兮,民苦寡恩。 回歸信上帝兮,福臨長庚;民天下共和兮,國運通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