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專業閱讀存在一個普遍現象:讀不懂有難度的專業書籍;許多有價值的書,讀后感覺用不上,難以遷移到教育教學中。 原因何在? 大多數人關注閱讀書單,但往往忽視讀書方法。讀書也是有方法的,大多數教師在應試教育中成長,不同程度愛死記硬背、求同思維、求標準答案思維等因素影響,加之沒有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讀書方法就停留在業余性閱讀層面,而非研究性閱讀。 業余性閱讀是以獲得資訊、滿足休閑和消遣為目的的閱讀。 業余性閱讀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 第一,在書籍選擇上源于興趣多,基于需求少,偏重閱讀暢銷類的教育散文、教育經驗或教學技巧,不愿意讀有難度的專業書尤其是經典書; 第二,閱讀中聚焦局部多,關注整體少,往往是對某一句、某一段感興趣,而忽略作品的整體主旨和架構; 第三,泛泛瀏覽多,沉潛啃讀少,很少前后勾連,反復揣摩,提取要旨; 第四,潛意識中印證多,反思少,習慣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或經驗來驗證文本,很少用書籍中的知識來反思修正固有的或顯性或隱性的觀念和行為; 第五,閱讀多,寫作少,習慣勾畫重點,但缺乏批注、總結和寫讀后感。 如果僅僅是為了日常生活獲得資訊和消遣,采用業余性閱讀也沒有什么影響,但如果是為了專業發展,那么,其局限性就很明顯,就需要研究性閱讀。 研究性閱讀是通過對書籍的批注、梳理、批判,領會并內化知識的過程,主要表現為: 第一,帶著“框架性問題”閱讀。 如袁茹錦在《化書成課》中提出 “閱讀五問”——閱讀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這本書的作者試圖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深入學習這本書需要哪些信息作為基礎?這本書基本的觀點、假設或者原理是什么?閱讀這本書將會對我的價值觀產生何種影響?再比如,還可以提出:這本書是針對什么問題而寫的?這個問題其他人是如何回答的?作者提出了什么洞見?作者的洞見對自己有什么啟發?帶著問題閱讀,就是主動閱讀,主動探究文本,主動與作者對話, 主動與自我對話。 第二,咬文嚼字,潛心啃讀。 對于超出認知范圍的有難度文本或經典性書籍,就得如啃硬饅頭一樣一點一點啃。朱熹說:“須是一棒一條痕! 一捆一掌血!看人文字,要當如此,豈可忽略!”“看文字,須是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一陣;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是不恕他,方得。” 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倡“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只有一 種方式是真正在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么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 第三,能迅速提煉、抓取文本的核心要點和主旨。 閱讀既要敲骨吸髓啃讀,也要一目十行速讀。猶如老鷹滑翔覓食,面對一堆資料,快速瀏覽,發現要點,摘錄提取,為我所用。知識爆炸時代,不是任何書籍都值得啃讀,也沒有大把時間從容啃讀,大部分書籍和文章速讀即可。如果不會速讀,容易沉陷在海量的文章中,被知識淹沒。但真正領會了啃讀,才能掌握速讀。 第四,圍繞一本書,選取相關書籍進行主題性閱讀。 書是“指月之手”,讀書根源處,不是為了讀懂某一本書,而是希望對某個重要領域或關鍵問題有通透的領會,進而改善實踐。要達到這一點,僅靠一本書往往不夠。比如,我之所以能掌握一些寫論文的方法,是因為讀了《不發表就出局》《寫作是門手藝》《批判性思維與寫作》《寫作即思考》《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等書籍和大量關于寫作方法的文章。如果僅僅讀一本書是很難領會論文寫作方法的。 以上是關于兩種讀書方法的區別。是不是知道研究性閱讀的方法就可以了?從“知道”到“做到”還有“十萬八千里”。 對于大多數一線教師來說,僅僅“知道”如上研究性閱讀方法也難以 “做到”。為什么?一是忙于日常工作,時間和精力不夠;二是缺乏無法回避的挑戰性任務的驅動。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大多數人除非迫不得已,不愿意走出認知“舒適區”。那么,面對實際狀況和人的本能,閱讀方法是不是就難以突破呢?也不是,現實中,有幾種探索已經證明行之有效并對許多教師起到良好的效應。 一是加入學習共同體。 與什么人在一起就會成為什么人,學習共同體對個體能起到喚醒、影響、督促、激勵的作用。 學習共同體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 比如,我主持的新網師就是一個在線專業學習共同體,全國數千名教師在講師的帶領下,每日啃讀、持續打卡、定期研討,日積月累,讀了許多單憑自己不愿意讀、讀不懂的書,如《非理性的人》《教育的目的》《兒童的人格教育》《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國哲學史》等。 還有一種是由教育局和學校發起的教師讀書會,比如山西省定襄縣教育局教研室發起的教師讀書會、黑龍江省尚志市希望小學組織的蒲公英讀寫社等,這類由行政力量發起的讀書會,定期組織專業閱讀,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做報告,對教師閱讀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是以教的方式來讀。教,是最好的學。如果沒有外在要求僅僅是自己讀,往往一目十行,粗略了解,大略翻看,甚至半途而廢。一旦有了教的壓力,就不能只“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為了講清楚,會對每段、每句反復揣摩、沉吟思考,對文本前后聯系,歸納要旨。前幾年,我曾自發組織教師公益讀書會,之所以沒有報酬也能每周堅持推動閱讀,主要就是我通過講的方式,受益匪淺,收獲頗多。 三是教師做課題研究。一旦做課題研究,就會根據目標任務和學術規范,遵循研究方法,查閱相關資料,撰寫文獻綜述,追溯概念本源,了解學術前沿,有助于從業余閱讀迅速切換到專業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