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是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一句名言。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互動獲得情感共鳴。比如嬰兒通過哭鬧獲得父母的回應來滿足基本生存和情感需求,若長時間沒有回應,嬰兒就會產生無助和絕望情緒。在成人的社交和情感世界里也是如此,人有被看見、被聽見、被理解的需求。當我們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情感、想法或者需求時,就像是發出了一個信號。如果這個信號總是得不到回應,就像石沉大海,我們會感覺自己是不被重視的,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 其次是對自我認知的影響。他人的回應是我們構建自我認知的重要參照。如果長期處于無回應的環境中,我們很難確認自己的行為、觀點是否合理、是否被接受。就好比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但老師和同學都不給予任何反應,這個學生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再者是關系層面。在親密關系或者社交關系中,回應是維系關系的紐帶。缺乏回應會讓人感覺被排斥在關系之外,從而產生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 筆者見了太多類似的案例:譬如一位媽媽會對筆者發牢騷:在這位媽媽生病的時候,她的孩子會幫忙端茶倒水,會奔走拿藥,但是孩子連一句關心的話都不會說,總感覺孩子是在下意識的做這些事情。這讓這位媽媽很傷心,感覺養了一個“白眼狼”。這在心理學中是很典型的一種叫做“回避型依戀”的狀態。因為這位媽媽小的時候并沒有給予孩子太多的回應,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情緒都掩埋,童年的創傷不是一場大雨,而是一生的潮濕。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情緒,他自然也感知不到別人的情緒。 除了親子關系,成年人在人際關系中可以嘗試著從以下幾點入手,嘗試著給予回應: 1. 試著積極傾聽,給予對方充分的表達時間,集中注意力,用眼神交流、點頭等非言語行為讓對方知道你在認真傾聽。理解對方表達的內容和情緒,不要急于判斷,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2. 試著給予及時反饋。用言語簡單概括對方的觀點或情緒,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同時分享自己的相關感受和想法,但要注意別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比如“我能理解你的擔心,換做是我,可能也會有些焦慮。” 3. 尊重對方的觀點和感受,即使與自己不同。不要急于反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對方的情緒,無論是快樂、悲傷還是憤怒。選擇合適的時機回應。如果對方還沒說完,不要隨意打斷;如果情況比較緊急,要及時表明自己的想法。溝通方式要根據對象和場合適當調整。譬如和長輩交流要比較禮貌、謙遜;和朋友交流可以更隨意、親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