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動輒幾萬塊的游學,已經成了令家長頭痛的一筆教育花費。本文作者,也是一位曾在孩子游學上花費了很多金錢和心力的媽媽。如今孩子上大學,作為過來人,回頭來看:這筆錢花得值得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菁北京 (ID: Jing-kids) 文丨熊靚 編丨Jennifer 放寒假打算送孩子去游學嗎? 我經常跟我的朋友們推薦游學,從跟團游去牛劍名校,到自己找非遺資源體驗一日游,不僅開拓了孩子的視野,也能夠在寒暑假了給熊孩子找個去處,給家長減減負。 前不久,一個朋友問我有沒有游學項目推薦,我轉手把一個教育大廠的國際游學產品介紹發給了我的朋友,是一趟去英國游學十天的行程。 看了行程之后,朋友感嘆:“十天游學居然需要3萬塊,這幾乎是我一年的獎金,我這一年就算是白干了,一夜返貧。” 的確,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作為家長更在意游學這個本屬于教育之外的開支,到底能夠為我們在教育上帶來多大的回報? 名校游的受眾,主要是家長 十幾年前,我還是旅游博主,一邊在職場打工,一邊滿世界體驗旅行。旅行真是個好東西,開拓視野、提升認知,也實現了自我成長。 女兒讀小學時,我就送她去游學了,希望她從小就走出國門,看更遠的世界,學更多的知識,回來之后說不定能跟我一樣,把旅行中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 此后,我開始帶女兒游學。 我選擇的第一個游學產品是名校游。每次出國旅行我都會去當地知名的大學去參觀,雖然只是在校園里轉轉,看著來往的學生和教學樓,就會覺得全身都煥發著活力。 我想,如果我女兒去了名校游學,肯定能鎖定幾所名校當作是自己的夢校,并且為考上名校而奮斗。 她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名校游學團,出發前,我陪著她一起把英國頂級大學的視頻都看了一遍。從大學的歷史到名人,再到大學的建立對世界變化做出的貢獻,并沒有引起女兒多少的興趣。 我老公建議我不要太著急,一個才上小學的孩子,怎么可能通過游學就勵志考名校呢!即便是她嘴上說要考名校,也是迫于你的壓力違心說出來的。 女兒去英國游學時,我是全程陪同的。 一路上,我見到古跡就給她講故事,見到名人雕塑就給她勵志。我講得唾沫橫飛、興奮異常,可是女兒明顯一點興趣沒有,一路上只顧著和同團的小朋友分享各自的史萊姆,玩得不亦樂乎。 回國的飛機上,我問女兒:“你以后想不想考牛津大學呀?”女兒說:“牛津大學在哪里呀?”女兒的回答讓我暴跳如雷,我們在牛津待了好幾天,她居然連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 回北京之后,我向一個朋友吐槽,這個朋友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的博士。她告訴我,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認知的差異,不用深究,這次游學一定會對女兒的成長有助力。 而這個助力到底作用在她人生的哪一個時期,這個是無法評估的。 女兒現在已經進入了大學,說起這些年我帶她去過的大學,她說:“所謂名校游學的作用,是看著教授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讓我認知到了大學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地方,從側面推動了我的學習。” 戶外游學,為什么這么貴? 連著十二年,女兒寒暑假都要去游學,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上個月我算了一下賬,我發現十二年的游學我花了至少有一百萬。我把游學花費的明細發到家族群里,讓大家發表下看法。 我爸帶頭說:“很好!非常好!” 我問:“老爸,您認為哪里好呢?“ 我的問題發出之后,我爸就跟消失了一樣,直到今天都沒有回復我的問題。 女兒告訴我,她私下問過姥爺,我爸說:“只有你媽特別喜歡算投入產出比,花出去的錢她都想賺回來。你媽對于游學的態度太功利了,總想著有回報。十年樹木,百年樹木,教育的投入哪能拿來計算呢?” 我認為我爸的想法是對的,但是他不是花錢的人,沒有我這種真金白銀花下去之后的心疼感,肯定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如果非要算一算,縱觀我女兒游學的項目,從名校到文化,從戶外到非遺。 我認為最不劃算的就是戶外游學,女兒本身不好動,對營地、帆船、潛水等運動不感興趣,每次去戶外游學回來,都喊著疲憊不堪。 在國外的游學團中,北美歐洲十天以上的至少是3到5萬塊,如果在住宿上需要升級,這個價格得漲價30%以上;東南亞的游學團中,戶外游學十五天的報價,也要在兩萬塊以上。 哪怕是在三亞的戶外營地,每次去一個星期都至少要上萬塊,如果要延期價格又要翻倍。這些錢花出去,卻換來女兒喊著“再也不想去了”,我也感到有些不值。 “戶外游學的價格根本就打不下來,哪怕是現在經濟下行,家長們都喊著缺錢。但是戶外游學的硬成本就放在那里,產品只會是一年比一年貴。”在教育大廠從事國際游學的朋友告訴我。 都說游學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只要是搞定地接和客戶就行。可是我這位朋友說,戶外游學之所以貴,是因為人員和預定成本太高。 一個普通的游學團,十個孩子只需要兩個領隊,而戶外團,至少要四個以上的領隊才能管理好孩子們。 朋友辦過最貴的一個高爾夫戶外體驗營,十天收費二十萬。除了每天的專業高爾夫選手陪練費用之外,還有晚宴和古堡酒店。場地、餐飲都要提前預定付費,而且還不能退費,違約還要支付雙倍甚至更多的違約金。 朋友說:“家長總是認為貴,也會問我到底能夠從戶外游學中獲得什么。以我二十年的經驗,真是一千個孩子就有一千種收獲。有些孩子是來培養團隊精神的,有些孩子就是為了打發時間。 總體來說,游學都是家長花錢讓孩子長見識的渠道。幸虧你女兒不太喜歡戶外,否則這費用真是打不住,你們家離一夜返貧也就不遠了。” 博物館、非遺游, 花費小卻收獲很大 相比貴得嚇死人的戶外游學,我女兒更喜歡文化游學。 她今年申請大學時,就用自己在北京的非遺體驗作為面試主題。女兒說:“挺感謝在國內時那些逛博物館、非遺文化的游學。中國的文化歷史時間長,有非常多的選題可以做,也有很多話題可以和國外的同學聊。把自己的文化翻譯成英語,然后再傳遞出去,就是一種學習。” 如果按照投入產出比來算,女兒這些花在文化游學上的費用,目前看來是最值得的。 我和我老公都是博物館重度愛好者,每到一座城市和國家,我們第一站必去博物館。 女兒二年級的時候,我偶然在網上看到一個主題為北京博物館之夜5天4夜的游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組織孩子們去首都博物館等北京的幾家博物館過夜,聽歷史專家講北京歷史。 看到這個游學團我第一眼就愛上了,沒有經過女兒同意就報名了。我還擔心女兒不喜歡,游學路上一直聯系她的領隊老師。領隊老師告訴我,我女兒一直緊跟著歷史專家認真聽講,根本沒有時間搭理我。 這次活動之后,我們家的文化類型的游學一發不可收拾。從山西古建筑之旅到楚文化尋根之旅,只要有資深專家帶隊的游學團,我都盡量給女兒報名。 我發現,現在博物館、非遺類型的游學產品越來越多。家長和商家都非常會挖掘身邊的游學資源,例如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之后,結合前門、故宮、景山一條線的游學產品如雨后春筍一般。 我那位在教育大廠的朋友說:“我們每周都會舉辦一次一天的北京中軸線之旅,幾乎場場爆滿。在游學中我們加了不少非遺體驗,例如在六必居體驗做醬菜等。 報名的幾乎都是走過國際教育線路的孩子,他們認為,能夠系統學習自己的文化機會難得,以后出國留學了就沒有這么好的深度認識本國文化的機會了。” 從滿足虛榮心,到逐漸接地氣 “游學不在貴,學到則靈。”這句話是我這些年送女兒去游學收獲到的。 前幾年送女兒去游學,我是有些虛榮心的。 當時,我住的小區是朝陽區外企高管和明星聚集的小區。婆婆每天都要去社區參加活動,經常拿回來很多國際學校招生、五星級飯店節日套餐優惠、使領館開放日活動、海外奢華旅行的宣傳單頁。 見到鄰居,也總是問我有沒有給孩子安排活動,他們不是去藤校參加商賽夏令營、就是去大堡礁參加戶外營地。 聊多了,看多了,也激發了我的虛榮心。我想,我們努努力也能去。 出國游學女兒玩得倒是開心,可是我總是想著既然花了錢去游學,就得獲得點什么。我經常念叨女兒“在游學中學到了什么”,搞得女兒非常煩躁。 女兒到了五年級,她的興趣愛好開始往文化歷史上面走了,游學也隨著她的興趣產生了變化。而北京作為歷史文化中心,游學資源簡直太豐富了。 那幾年,我幾乎關注了北京所有博物館、文化機構的公眾號,就等著他們發布游學團的信息。 有一次,我刷到了一個非遺游學團,游學內容是親自制作北京的非遺毛猴、絨花、風箏等,帶團的老師就是這些非遺的傳承人們。孩子可以近距離和這些非遺傳承人接觸,在他們的指導下完成作品。 后來,女兒高中來了加拿大,游學又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加拿大是一個游學大國,寒假孩子們去滑雪營地,暑假孩子們去戶外營地,而且各種營地產品也非常豐富,只要你不想閑著,就會有適合你的項目。 面對著眼花繚亂,五花八門的游學項目,女兒告訴我:“小時候去游學,只顧著傻玩,根本就不太記得同行的小伙伴;高中之后的游學我希望能夠認識更多的朋友。” 看來,孩子每個階段,在游學中都會有不一樣的需求。 而且高中時期的游學,無論是去五大湖的戶外營地,還是去紐約的時尚游學,都是女兒自己選的。我也再也沒有去問她到底有什么回報,對于游學的收獲她已經有了自己的評估。 最近一次聊游學,她的反饋是,覺得游學經歷,在校外教育中起到了補充作用,能讓學習變得更生動、更立體。“在沒有標化考試的壓力下,游學有時候的學習效果會高于課堂。”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游學,到底能給教育帶來多大的回報呢?我覺得,因孩子而異,且孩子在不同階段對游學的需求重點,也不一樣。 可當我們緊盯孩子究竟從中學到了什么時,大概率要失望。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