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國科學報》 見習記者 江慶齡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供圖 “項目按指標全面、高質量完成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的各項建設任務。”2024年5月15日,驗收委員會走進外形酷似鸚鵡螺的上海光源,在聽取專業組驗收意見并審核相關材料后,如是評價道。 2024年是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光源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邰仁忠與上海光源共度的第二十年。 2003年,35歲的邰仁忠在日本即將博士后出站。他得知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即將啟動建設上海光源,這將是國內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和一般光源不同的是,它“照亮”的是微觀世界,讓科學家能夠捕捉并觀察到原子和分子層面的結構及運動軌跡。 作為一名擁有同步輻射科學博士學位的科學家,這個機會,邰仁忠已經等待了很久。 邰仁忠至今仍記得,項目啟動時,團隊從國外購置了一個昂貴的核心器件,檢測結果卻提示該器件質量不合格。他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如果真的出現問題,不僅意味著經費浪費,還可能延誤項目進度。所幸的是,后來經過仔細檢查,確認了器件本身沒問題,而是測量有誤。 團隊認真對每一個細節進行把控,在上海張江的軟土地上,穩定且穩固的上海光源拔地而起。2009年5月6日,首批7條線站正式對用戶開放。 彼時,線站數量有限,遠未達到“國之利器”的標準。于是,在一期工程竣工后,邰仁忠和同事馬不停蹄地開始了二期建設規劃工作。 這一次,他們規劃了更宏偉的藍圖,瞄準國際前沿,提“質”增“量”,誓要讓上海光源在全球舞臺上牢牢地占據一席之地。2016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線站工程啟動建設,采取“建好一批、開放一批”的模式,在項目驗收前,新建的線站和實驗站就已投入使用。 2023年7月,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全部建成,新建了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和實驗站、拓展了光源性能、建立了用戶輔助實驗室和用戶數據中心等。 截至2024年,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成績單十分亮眼:項目團隊攻克了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研制了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關鍵設備、建成了一批關鍵性能指標位居國際前列或獨有的光束線站…… “現在,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從之前的學習模仿轉變為自主創新了。”邰仁忠說。而讓他更欣慰的是“用戶體驗”。“上海科技大學2024年12月上線的《自然》論文,用到了上海光源二期新建線站;中國科技大學李良彬團隊OLED顯示屏的不少工作也是利用二期線站開展的,我們見證了其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歷程。” 如今,上海光源共有34條束線和46個實驗站,已然是國際上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中線站數量最多、能區覆蓋范圍最廣、實驗方法豐富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我們另外有幾條新的線站即將建成,數量變化太快,有時候我也會記混。”邰仁忠笑道。 然而,邰仁忠仍在繼續給自己“加壓”。他帶領團隊在持續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期讓上海光源的性能指標更上一層樓的同時,探索如何把上海光源做成“桌面型”的通用型裝置,滿足工業需求。 “我們正在積極籌備第五代同步輻射光源的研發工作,雖然國際上尚未形成定論,但我們有信心開辟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邰仁忠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