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下旬,八路軍115師組建6個教導旅,343旅運河支隊5團改編為115師教3旅7團,下轄5個紅軍連。本期將專門詳述115師教3旅7團紅軍血脈的傳承,現推文如下: 一,115師教3旅7團的前身為紅軍時期的模范紅5團1937年8月25日,井岡山紅28團3營沿革下來的模范紅5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2營,下轄4個步兵連、1個偵察隊、1個機槍排。1938年2月,685團2營奉命改編為115師5支隊,同年9月擴編為八路軍東進挺縱5支隊5團,1940年4月改編為115師343旅運河支隊5團,同年10月下旬改編為115師教3旅7團。教3旅7團為正宗的紅軍團,前身為1933年6月紅1軍團紅11師改編的紅1軍團紅2師紅5團。 ![]() 二,115師教3旅7團組建時的各紅軍血脈:平型關大捷后,1937年10月底,685團2營抽出2營6連一部負責警衛聶榮臻(該部后沿革為559團紅2連),2營主力與1營4連奉命脫離685團建制,于1938年2月擴編為115師5支隊,下轄2個營,原685團4、6連,5、7、8連分別改編為5支隊1營1連、4連,2營5連、7、8連,685團2營偵察隊與機槍排合編為支隊特務連。 ![]() 1938年7月,115師5支隊以特務連為骨干組建3營。同年10月,115師5支隊改編為八路軍東進挺進縱隊5支隊5團,下轄3個營與1個特務連,8連一分為二分編為支隊特務連與5團特務連。1939年7月,5團3營營部率9連、10連及1個騎兵班、1個通信班在王敘坤、龍書金率領下開辟陵縣根據地,組建為魯北支隊(后改編為115師教6旅17團,1949年1月沿革為43軍117師382團紅二營)。 ![]() ![]() 1940年4月,東進挺縱5支隊5團改編為運河支隊5團。1940年10月下旬,運河支隊5團改編為115師教3旅7團,原轄5個紅軍連擴編為7個紅軍連:
![]()
![]()
![]()
![]() ![]()
![]() ![]() ![]() 三, 1941年底精兵簡政,教3旅7團縮編為5步1特的小團, 其中4個連延續紅軍血脈1941年3月,115師教3旅7團擴編為三四制,魯西一分區獨立1營(陜北營)改編為7團3營,魯西4分區平阿獨立營(東阿縣大隊)四個連拆散補入7團三個營。擴編后的7團6個紅軍連番號不變。 1941年12月,教3旅7團縮編為5個步兵連與1個特務連的小團:
縮編后的7團,第1連至第4連存有紅軍血脈,其中1、4連各由2個紅軍連合編,2、3連各以1個紅軍連為骨干。 ![]() 四,1942年4月,教3旅7團2連調出,后沿革為18軍52師154團(吳忠團)紅1連1942年4月,教3旅7團2連奉命調出,編入2分區鄆北支隊,1943年9月改編為昆張支隊3中隊。1944年6月改編為東平縣基干大隊1中隊(后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7縱20旅58團1連,1949年2月改編為18軍52師154團1連)。2連調出后,7團下轄4個步兵連與1個特務連,其中1、3、4連為紅軍連。 ![]() ![]() 五,1944年3月,7團擴編為2個營,3個紅軍連擴編為5個紅軍連1944年3月中旬,7團由5個連擴編成兩個營及一個特務連,1連分編為1連與3連,4連分編為4連與特務連,原3連調入新建2營改番號為7連,新建2連、6連與8連。原特務連調出,以4連一部與編余通訊、勤雜人員重建特務連。擴編后的7團共轄有5個紅軍連:1連、3連,4連,7連與特務連。1944年8月30日,7團擴建3營,恢復三三制大團建制。以7、8連與新建9連組建3營,原1營4連改為2營4連;擴編后的7團,其1營1連、3連,2營4連,3營7連與團特務連為紅軍連。援朝戰爭后,1連、3連、4連番號不變,7連改為9連,特務連改為6連。新時期,136團5個紅軍連分別編入合成136旅,改編為裝步紅軍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