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提出了“十二經筋”這一中醫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它指的是全身筋肉組織附屬于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系。因病候多在“筋肉”,所以稱之為“經筋”。《靈樞·經筋篇》是第一篇中醫經筋學的專論,明確提出了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體系,具有聯結全身骨節、保持人體正常運動的功能。其循行規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而后盛于輔骨,結于肘腕,系于關節,聯于肌肉,上于頸項,終于頭面,即從四肢末端向上聯系一定的部位,有起、有結,有會聚、有散布,上達頭身頭面胸腹。經筋位于人體表淺的筋肉間,起于四肢末端的爪甲,結于關節,上于頸項,終于頭面,而不與內臟相聯。現在較公認的看法是經筋相當于現代解剖學中的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結構,但實際上,經筋涉及的范疇遠不止這些,還應包括諸如皮下脂肪、內臟系膜、內臟平滑肌和部分神經實體結構。 人體經筋在循行途中,會在關節及筋肉豐富的部位結合聯結,如足太陽之經筋結于踝、膝、窩、臀,手陽明之經筋結于腕、肘、肩,手太陰之經筋結于魚際等。這符合《素問.五臟生成論》所說的“諸筋者,皆屬于節”。十二經筋之間在人體特定部位結聚而發生聯系,在結構和功能上相互配合,協調人體運動,如足三陽、手陽明之經筋皆結于顴部,足三陰、足陽明之經筋皆聚于陰器,手三陰之經筋結合于膈部。相鄰經筋間還通過循行途中的相交、相合而發生關系,如手陽明之筋合足太陽、手少陰之筋交手太陰。尤其足厥陰經筋,除結于陰器外,并能總絡諸筋。三陰三陽是從陰陽氣血的盛衰(多少)來分,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和厥陰;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 經筋和經脈之間的關系在于,經筋依賴于臟腑經脈的氣血滋養來維持其功能。經筋主要作用是連接人體四肢百骸,促進人體的運動力量。經脈藏于經筋之中,而經筋則起到保護經脈、促進調節經脈中氣血正常運行的作用。經筋的舒縮能夠調節氣血的流量和流速。與經脈一樣,經筋也呈現出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絡分布于整個人體。經筋是人體運動的動力來源,它不僅有保護身體的作用,還是力量的源泉。人體的十二經筋是指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體系,由類似條索狀的有形質組織所組成。十二經筋的分布路線與十二經脈路線大致相同,遍及人體的前、后、左、右、頭、面和四肢。十二經筋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體筋肉組織,但它們不進入臟腑,只顯示在人體表面,就像房屋的外圍墻壁一樣。然而,十二經筋與體內的臟腑有同氣相感的聯系,能夠促進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以貫通陰陽。因此,十二經筋依靠十二經脈的經氣滋養,足太陽經筋和分支經筋的分布路線全由足太陽經的經氣往返流注于其中,其他經筋也同樣受到經氣的滋養。 手足三陰三陽經筋部位分布特點: 厥陰居中、太陰居前、少陰居后;少陽居中、陽明居前、太陽居后。足三陽經筋,均結于頄部(面部);足三陰經筋,均結于陰器(腹部);手三陽經筋,均結于額角部(頭部);手三陰經筋,均結于賁(胸膈部)。包括人體全身肌肉、肌腱、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結構。經筋所主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肌肉、肌腱、關節、韌帶以及部分內臟平滑肌等組織在感覺、運動方面的機能失常。并提出經筋病的治療原則是“以痛為腧”,即治療是以痛處及近部取穴為主,以燔針劫刺為主要手段。 經筋病的成因可概括為“橫絡盛加于大經之上”《靈樞.刺節真邪》,“津液澀滲”《靈樞.百病始生》, “迫切而為沫”《靈樞.周痹》所致的“卡壓”等。《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靈樞·經筋》篇中指出:“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的病理機制。經筋有其相對固定的解剖位置規律性分布,由于損傷或體位改變的關系,筋的位置發生改變,并出現相應的局部癥狀,甚至影響到全身的功能活動的協調,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臨床上經筋病以疼為主,《靈樞·經筋》篇載︰ “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足少陽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因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蹻脈而行,左絡于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足陽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跗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足太陰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 足少陰之筋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側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 足厥陰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于內則不起, 傷于寒陰縮入, 傷于熱則縱挺不收。 手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后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 頸筋急則為筋廔頸腫。 手少陽之筋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 手陽明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 手太陰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手厥陰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 手少陰之筋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 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小指上,結于腕背的腕骨部,上行前臂內側,結于肘內銳骨(肱骨內上髁)后,以手指彈該處(尺神經所在),有酸麻感傳至小指上,再上行結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于腋后緣,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之前,結于耳后乳突;由此分出一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從耳后向上至耳上部,再下行結于下頷處,又上行連屬目外眥。另一分支從頸部分出,向上經過下頜關節,沿耳廓前向上連屬目外眥,上行于前額,結于額角。 手太陽經筋發病可見經筋循行、結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鳴且痛,目閉良久才能視物,頸筋拘急,可發生筋瘺、頸腫等癥。治以“燔針劫刺”,以痛為腧。 《靈樞.經筋》:「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劫為快之意,指于痛處取穴,用火針速刺即出的刺法。 手太陰經筋 手太陰經筋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結于魚際之后,行寸口脈外側,沿臂上行結于肘中,向上經上臂內側,入腋下,出缺盆(鎖骨上窩),結于肩腢前,其上方結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結于胸里,散布于膈,與手厥陰經之筋合于膈下,抵于季脅。 手少陽經筋 《靈樞?經筋》:手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結于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 (1) ,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 (2) ,結于角。 其病:所過者 (3) 支轉筋,舌卷。 【注釋】 (1)曲牙──頰車上部。(2)頷──此處指顳前部。(3)所過者──者后原有「即」字,據《太素》刪去。 【語譯】 手少陽經筋,起始于第四手指端,結于腕背,走向前臂外側,結于肘尖部,向上繞行于上臂外側,上循肩部,走到頸部會合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系于舌根;一支上下頜處沿耳前,屬目外眥,上達顳部,結于額角。 手少陽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適,轉筋掣引,以及舌卷。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為主。 手少陰經筋 手少陰經筋起于手小指內側,上行結于掌后小指側豌豆骨,再上行結于肘的內側,上入腋內,與手太陰經筋交會,伏行于乳里,結于胸中,沿膈下行聯系臍部。 手少陰經筋發病,可見胸內拘急,心下積塊堅伏名日伏梁;上肢筋有病,肘部牽急屈伸不利;本經筋循行部位掣引、轉筋、疼痛。治以“燔針劫刺”,以痛為腧。 手陽明經筋 手陽明經筋起于食指的橈側端,結于腕背橈側,沿前臂上行結于肘的外側,上行臑部(上臂外側)結于肩腢(肩峰端);分支繞過肩胛,挾脊柱兩側;直行的經筋,從肩腢上行至頸;再分支走向面頰,結于鼻旁顴部;其直行一支向上出于手太陽經筋前方,上至左額角,絡于頭部而下行至右側下頷。 手陽明經筋發病可見經筋循行、結聚部位掣引疼痛及轉筋,肩抬舉不得,頸部不能左右轉動。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為筋起始于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內側,上經上臂的內側,結于腋下,從腋下前后挾持兩脅。分支進入胸腔,散布胸中,結于膈部。 手厥陰經筋 手厥陰經筋起始于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內側,上經上臂的內側,結于腋下,從腋下前后挾持兩脅。分支進入胸腔,散布胸中,結于膈部。 足太陽經筋 足太陽經筋起于足小趾爪甲的外側,向上結于外踝,再斜向上結聚于膝部,在足背外側循行的一支結于足跟,上沿跟腱結于腘部;從外踝分出的一支,結于腨外(腓腸肌部),上行至腘窩內側緣,與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結于臀部;向上經軀干挾于脊柱兩旁到項部;由此分出一支別入于內,結于舌根;直行的一支從項上結于枕骨,經頭頂行到顏面,結于鼻;再由鼻部分出維絡上眼瞼,形成目上綱,然后向下結于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后外側結于肩腢部;另一支從腋后進入腋下,向上繞行出于缺盆,上結于耳后顳骨乳突;還有一支從缺盆分出,斜向上結于鼻旁顴骨部,與從頭巔下行至顴部的分支相會合。 足太陽經筋發病可見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腘窩部攣急、脊背反張、肩不能抬舉、腋部和缺盆牽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為主。 足太陰經筋 足太陰經筋起于足大趾內側端,上行結于內踝,直行向上結于膝內輔骨(股骨內側髁與脛骨內側髁構成的骨突),沿股內側上行結于髀部,會聚于陰器;再上行至腹部,結聚于臍,沿腹內上行結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其行于內的經筋則附于脊旁。 足少陽經筋 足少陽經筋起于第四足趾端,上結于外踝,沿脛骨外側面,向上結于膝外側;其分支自外輔骨(腓骨),上走髀外側,再分兩支,前支結于伏兔(股四頭肌),后支向上結于尻部(骶骨部);直行者經季脅下空軟處與脅肋部,上走至腋前方,橫穿膺乳(側胸部),結聚于缺盆;直行的上出于腋前,穿過缺盆,出行于足太陽經筋之前,繞行耳后,上抵額角,交于巔頂上,再從頭頂側面向下走向下頷,又還向上結聚于顴部,分支結于目外眥成“外維”。 足少陽經筋發病主要是本經筋循行、結聚之處掣引、疼痛、轉筋等。治以火針劫刺,以痛為腧。 足少陰經筋 足少陰經筋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與足太陰經筋并,斜走內踝下方,結于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于脛骨內側髁下,再同足太陰經筋并行向上,沿股內側結于陰器,沿脊旁肌肉(膂)挾脊柱,上行到項部,結于枕骨粗隆,與足太陽的經筋相會合。 足陽明經筋 足陽明經筋起于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于足背,斜向外行至腓骨,上結于膝外側,直上結于髀樞(髖關節部),再上沿脅部聯屬于脊;其直行的一支,從足背向上沿脛骨,結于膝部;由此分出的經筋結于外輔骨部,與足少陽經筋合并;直行的沿伏兔(股四頭肌)上行,結于髀部而聚會陰器。再向上布于腹部,上行結聚于缺盆,再上頸,挾口,合于鼻旁顴部(頄)。繼而下結于鼻,復從鼻旁合于足太陽經筋。太陽經筋維絡上眼瞼(目上綱),陽明經筋維絡下眼瞼(目下綱)。另一支從顴部分出,通過頰部,結聚于耳前。 足厥陰經筋 《靈樞?經筋》:足厥陰之筋,起于大指(趾)之上,上(1)結于內踝之前,上循脛,結內輔骨之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2)。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于內則不起,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 【注釋】 (1)上──《甲乙》無。 (2)筋──《甲乙》作經。 【語譯】 足厥陰經之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邊,向上結于內踝前方,向上沿脛骨內側,結于脛骨內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器部位而與諸筋相聯絡。 足厥陰經筋發病,可見足大趾支撐不適,內踝前部疼痛,內輔骨處亦痛,大腿內側疼痛轉筋,前陰不能運用,若房勞過度,耗傷陰精則陰萎不舉,傷于寒邪則陰器縮入,傷于熱邪則陰器挺長不收。治宜“燔針劫刺”,以痛為腧。 在祖國醫學中,五臟和肌肉筋膜之間的關系被廣泛描述。其中,脾和肝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肝主筋,脾主肉。肝為罷極之本,筋之宗,其充在筋,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肝與膽相表里。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這里的筋指的是筋膜,包括肌筋膜、內臟被膜、肌腱、韌帶、滑膜等。脾為蒼稟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充在肌,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脾與胃相表里。中醫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說。可見肝、脾在肌肉筋膜疾病發生中的重要性。各種致病因素,凡傷肝者皆傷筋;凡傷脾者皆傷肉。人體是統一的有機體,五臟六腑相生相克,相互關聯,還有一些復雜的因果關系存在。 經筋病的臨床表現可概括為 (一)、經筋病的一般臨床癥狀表現以軟組織酸脹、重滯、麻痹、疼痛、或困倦、疲乏、乏力,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覺及活動障礙。 (二)、經筋病引起的相關內科癥狀,包括肌筋廣泛性攣縮導致全身性重度疲勞感,眩暈,耳鳴,口僻,目開合失常,癇瘈,陰萎,陰縮,吐血,脅痛,息賁,伏梁等。 四步法治療經筋病 本文討論的主要是經筋病的軟組織病變部分。經過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和實踐,經筋病的治療過程可分為“消除炎癥、解除粘連、矯正位移、恢復功能。”四個步驟進行。在臨床上,遵循這個大原則,采用綜合治療手段,在不同的階段選用最適合于該階段的治療方法,以收到“快速、高效、全面”的治療效果。 (一)、消除炎癥主要用針灸 針灸消除炎癥分兩部分進行。 1.在“以痛為腧”的基礎上找出經筋病變的具體位置。包括受傷發炎的位置、經筋粘連的位置、已形成結節的位置、已鈣化的位置。這些位置的共同特徵是“痛有定點”,符合中醫血瘀證的表現。“宛陳則除之”,用刺絡拔罐法祛除瘀積之血,以收通絡止痛之功。 2.腧穴中的井、滎、俞、經、合穴,即經脈之氣的所出、流經及注入的五輸特定穴位,均在四肢關節。這與經筋的“筋會于節”的注重四關穴位,互相吻合,具有治療的共性基礎。而經脈的“標本根結”、“氣街”學說,與經筋的“起、結、聚、散”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許多經筋相關連的經脈上的一些穴位,可用于治療經筋病。穴位的選用原則是,當用手指按壓該穴位時,病變經筋原有的疼痛減輕甚至消失,或原來活動不利的關節得以順利活動,則是處與經脈穴位相近點是治療該經筋病的部位。這些與經脈穴位相近點稱為“經筋病治療點”。而這些治療點治療經筋病的針灸手法主要用《針灸大成》內的通關過節法。蒼龍擺尾法補氣行氣;赤鳳搖頭法通經行氣;蒼龜探穴法輸布經氣;龍虎升降法宣散氣血;通關交經法通利關節,運行氣血;龍虎交戰法通經住痛;行氣法通經活絡,行氣止痛。根據臨床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針灸手法。 常用的經筋病治療點 足太陽經筋主要治療點:承山、委中、殷門、秩邊、華佗夾脊穴、定喘、百勞、大杼、天柱、睛明、迎香。 足少陽經筋主要治療點:瞳子髎、完骨、風池、肩井、京門、環跳、陽陵泉、懸鐘、丘墟、足臨泣。 足陽明經筋主要治療點:頰車、四白、承泣、下關、膺窗、髀關、伏兔、足三里、解溪。 足太陰經筋主要治療點:大包、周榮、腹結、沖門、血海、陰陵泉、地機、三陰交,商丘、公孫。 足少陰經筋主要治療點:天柱、腎俞、橫骨、陰谷、復溜、太溪、照海、然谷、涌泉。 足厥陰經筋主要治療點:期門、曲骨、急脈、陰廉、曲泉、蠡溝、太沖。 手太陽經筋主要治療點:顴髎、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完骨、臑俞、小海、養老、陽谷、后溪。 手少陽經筋主要治療點:絲竹空、角孫、翳風、肩髎、清涼淵、支溝、陽池、中渚。 手陽明經筋主要治療點:大椎、肩腢、臂臑、曲池、手三里、陽溪、合谷。 手太陰經筋主要治療點:期門、中府、天府、尺澤、孔最、列缺、魚際。 手厥陰經筋主要治療點:天池、天泉、曲澤、間使、大陵、勞宮。 手少陰經筋主要治療點:水分、氣海、云門、極泉、少海、神門。 (二)、解除粘連主要用理筋手法 解除粘連包括解除經筋的痙攣及經筋與經筋之間,經筋與關節之間的粘連。經筋損傷后,會因自我保護機制而處于收縮狀態。另一方面,經筋在受傷后血絡破損,形成離經的瘀血,瘀血阻滯,津液代謝失常,聚而成痰(相當于炎癥滲出物),如《靈樞.周痹》指出:“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聚則排分肉……,分裂則痛……”。痰濁瘀傷亦會造成經筋與經筋之間,經筋與關節之間的粘連。理筋手法可緩解經筋攣縮病態,同時具有解除經筋攣縮對周圍組織產生牽拉、壓迫的效能。可達到解除肌肉痙攣、松解粘連、筋疏絡活、促進血液循環和消炎解痛的目的。理筋手法用以解除經筋粘連,可選用摩捏法、振推法、撥彈法和牽搖法等。 撥彈法主要用于松解經筋與經筋之間的粘連,牽搖法主要用于松解經筋與關節之間的粘連。若粘連太嚴重的話,可先用小針刀或刃針在結節的位置進行切割、剝離,再用撥彈、牽拉、牽搖法等手法松解粘連。 (三)、矯正位移關鍵是筋骨同治 急性經筋受傷時,由于受到外力的物理作用和損傷的生物力學作用,經筋可能會偏離正常位置而“出槽”,造成筋轉、筋歪、筋走、筋翻等病理改變,這種急速、暴力性的經筋位移有機會令與之相連接的關節亦發生相應的微小位移。另外,慢性勞損令經筋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相關的小關節在經筋的慢性拉力下,長期亦可能發生位移。故在臨床治療時,若單純著眼于糾正脊椎或關節錯縫,而沒有解除相應的經筋的緊張或痙攣,除了癥狀和體徵不能徹底消除外,已復位的脊椎或錯縫的關節很快會再度“錯縫”而使疾病復發。反之,若單純解除經筋的痙攣和移位,而沒有糾正相應的關節錯縫,除了癥狀和體徵不能徹底消除外,已復位的經筋也很快會再度“出槽”而使疾病復發。因此,經筋病的治療中,矯正位移必須筋骨同治。 筋骨同治主要是在理順經筋的基礎上應用特色的經筋骨架整療術。整療術復位手法包括振推法、牽搖法、牽頂法、捺正法、游動法(小)、搖動法(大)、按壓法等。根據臨床“筋出槽、骨錯縫”的具體情況和具體部位,選用相應的復位手法。 (四)、恢復功能主要靠練功 練功是中醫恢復經筋功能的特殊療法。經筋受傷后,由于會發生保護性痙攣,致使肢節活動不利,日久勢必功能失調,或僵硬不伸、或萎軟無力,這種狀態下,一旦再受到外力沖擊,勢必容易再次受傷。因此,經筋病即使是次的臨床癥狀已經消失,也應該讓患者繼續進行功能鍛鍊,使經筋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恢復至正常水準。 體質強壯者可選易筋經韋陀十二勢,體質較弱者可選八段錦(國家標準套路),或按受傷經筋的部位教授相應的鍛鍊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