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 解釋翻譯 岐伯說:邪氣之所以能夠侵犯人體,是由于其正氣先虛。腎臟屬陰,風邪屬陽。腎陰不足,風陽便乘虛侵入,所以呼吸少氣,時時發熱而汗出。小便色黃,是因為腹中有熱。不能仰臥,是以內水氣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臥則咳嗽加劇,是因為水氣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氣病的,目下部先出現微腫。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句話,相信有不少人都聽說過,但是卻不明白真正的意思。 簡單的理解就是“身體內有足夠的正氣存在,就不容易被邪氣所侵襲而得病;如果得病了,那么一定是體內的正氣太少太虛弱了”。 這里的“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邪氣”是指能夠導致人體發病的是原因和條件等。 人活一世,不可能不得病,只不過是有的人得的病重,有的人得的病輕;有的人得病后恢復的快,有的人得病后恢復的慢。這就涉及到正和邪兩方面,正邪不兩立,向來雙方是對立面,狹路相逢,勢必要大戰一場來分出勝負。正邪之間的斗爭,正勝邪退或病而易康復,正虛則邪勝而發病或病情加重。 正氣不僅僅是一種抵抗力的體現,同時也代表著一個人的健康程度,能夠體現出整個人身體機能的好壞;若內在正氣飽滿,則氣血調和,防御力強,就算是有外來邪氣侵犯,也會被自身的正氣所攔截而不會發病,在不知不覺中消滅發病的可能。比如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寒冷的冬天,運動過后出了一身汗 ,光著身子吹冷風,有的人就會感冒,有的人就不會,這就體現在正氣是不是真正的充足。反過來,如果發病了,那就一定是正氣不足作為前題,正是因為身體內的正氣不足,導致抗病能力下降,邪氣還是同樣的邪氣,只是正氣相對不足,邪氣才會相對強大而發病。這就充分的說明,發病與正氣的虛與不虛有著直接的關系。
所以,人體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就像你作為一個將軍帶領自己的軍隊和敵人打仗一樣。平時愛惜自己的身體就好比把自己的軍隊培養的兵強馬壯則戰無不勝;平時太過放縱,不珍惜健康,那么你的軍隊很容易就被打垮而出現不舒服的癥狀。 中醫中藥為中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服務了幾千年,有很多流傳下來的經典語句,包含了很深的哲理,我們則要深深體會其中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