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荒田 有位好友專門銷售高端影視器材,長期擔任索尼公司幾項拳頭產品的美洲總代理。年過六十后,他多了個既是愛好又是副業的工作——每年,他在升值潛力大的地方買一棟老房子,徹底翻新后售出,獲利頗豐。我深知他的能耐,從老房子位置的選擇到后期的設計、施工、軟裝,包括應付工務局的頻繁檢查,事無巨細都拿得起,所有步驟均爛熟于心,與此同時還能隨機應變。我恭維他是這一行的專才,他謙虛地說:“我連錘子都用不好。” 錘子的主要功能,是敲釘子。“對于只有錘子的人而言,他看到的一切都像釘子。”這是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名言。五十多年前我在老家當知青,有一年瘋狂愛上木作,得以初窺門徑——把釘子敲進木頭里,并不費事。老來無聊,家里的小修小補,比如給院子建柵欄、給陽臺搭棚子,都湊合著干,盡管活計不甚漂亮,但老妻沒嘮叨便算認可。有時候免不了要揮錘,我這才意識到,把七八厘米長的釘子敲進木頭里,其難度之大,超乎想象。一錘子下去,釘子釘歪了;如果硬來,釘子會變成回形針,只好拔出重來。經常是折騰半天,一顆釘子也敲不進。為圖省事,投機取巧,我拿來電動螺絲刀,用螺絲釘代替鐵釘。在美國,螺絲釘遠比鐵釘普及,因為既省力,又快捷。 友人用內行的口氣說:“用錘子敲釘子,只要四五下——第一下輕錘,固定好位置;第二下對準釘頭猛錘,第三下亦然,至此,整顆釘子揳入;第四下,是處理釘頭。要注意,錘子的質量至關重要,三四塊錢的劣質貨注定事倍功半,要買建筑工專用的名牌。” 我不能不感慨系之。敲釘子不是木匠這一行的入門課嗎?起初不都認為一看就會?毛姆說:“每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那么,“錘子的哲學”是什么?還得拿敲釘子來說事兒。且引入象征——釘子好比一個人的自我,錘子是其意志和力量,完完全全敲進木頭里,意味著自我的完成。 那么,釘子的優勢在哪兒?堅硬、尖銳、切入面小。如果一個人立志要成為別人難以替代的出類拔萃者,那么,第一步的規劃至關重要,選擇不宜過多。與其作“老虎吃天”式的立志,妄想拿下十個八個博士學位,不如像釘子那樣,選擇一個與自己的志趣、個性、條件較為符合的專業。“全面開花”,只會淺嘗輒止,無疾而終。尤其要緊的是,一路走來,得排除、抵御、消解形形色色的干擾,諸如嚴苛的現實環境以及正業、疾病、家庭、社會的變故等,這些因素都可能教你不得不半途而廢。 第二步,一如揮錘時講究角度、力度,要持之以恒,讓志業之“釘”筆直進入。木頭的質地、特性各異,還有可能暗藏疙瘩,所以要做好心理準備,及時調整。萬一釘子彎曲或折斷,那就拔出,再試一次。總之,目標不游移,看準了就干到底。到了七老八十的晚年,觀察同輩人的行為軌跡,我深感堅持的重要。一位高中同學十七歲時已是二胡高手,半個世紀后相逢,我問他還拉二胡嗎?技藝到何種火候?他直言不諱:“退步了。”假如他不放棄,即便沒有機會進入音樂學院深造,也一定能成為造詣深湛者。任何事情,但凡你敲特定的釘子到底,四五十年不放棄,命運不可能抵御你的堅毅,必會有所成。 要問,有所成又能怎樣?還不是一樣衰老,走向無人幸免的結局。 釘子所抵達的“自我的完成”,福利不僅僅在于出人頭地、享受尊崇,更重要的是,它讓你在閑得發慌的剩余歲月里,精神有所寄托。且作個對比,一個書畫家,老來盡情揮毫,天天自得其樂;一個沒有特定愛好的老者,健康時出門找玩伴,生病時憂心忡忡,這兩個人,哪個人的生活質量高一些? |
|
來自: singer0852 > 《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