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逐漸減退,50歲左右經歷的事,離現在不過十多年,大多記憶模糊,可20歲左右經歷的事,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卻多數仍記憶猶新,讓人回味無窮,莫非印證“酒是陳的香”?不妨買幾瓶茅臺酒存放,說不定還有很大升值空間。 1976年年末我高中畢業,1977年年初響應領袖號召下放到本縣大石公社向陽大隊成為一名知青。知青點共有8名知青,大隊安排了2名當地生產隊社員帶領我們干農活。有一天,我隨社員挑著一擔棉籽,到十幾里外相鄰大隊油坊去榨油。一擔棉籽不過幾十斤,一開始健步如飛,走著走著感到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沉,開始變換左右肩。換肩是門技術活,行走時扁擔兩端會上下起伏,在向上起勢時兩手順勢一托,整套動作協調配合,有如燕子扇動了一下翅膀。一路上緊跟在社員后面,雖沒有停下歇息,換肩的間隔越來越短,“長路無輕擔”。當年油坊榨油有道工序碾壓油料,有一個直徑好幾米長的環型碾槽,碾槽中心到邊緣有一個支架,支撐碾槽內圓盤型碾子,牛拉著支架帶動碾子碾壓油料。棉籽碾壓好后,社員讓我牽一頭老牛先回隊部。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十分愜意,途中老牛向一個陡坡爬去,我一把把老牛牽回,心想正道不走要走“邪門歪道”。走到一個分岔路口,我不知走哪條路,迷路了。舉目四望不見人影,只好“信牛由韁”,我跟在老牛后面,居然回到了隊部。自古老馬識途,沒想到老牛也識途。 有一天我們收工回隊部,途中路過一個操場,大隊小學的學生在拔河比賽。我們幾個知青放下農具,拿起繩子一端與這班小學生比試起來,沒想到被這群小學生拖著走。這群小學生笑得前仰后合,我們幾個面面相覷,好不尷尬。轉念一想,這些小學生單個體重和力氣遠小于我們中的任一個,但他們的人數是我們的幾倍,整體體重和力量是大于我們幾個的。人多力量大。 1978年高考,我考入安徽工學院。在新生報到時要自備生活用品,還要帶上糧油、戶口轉移憑證,報到時發給我們每人一版50個小型張的商品供應券,用于購買香煙、肥皂、白糖等日用品。辦妥報到手續后,我找到自己的寢室和床鋪,在整理被條時不慎將對面床鋪新生的新臉盆從桌上碰到地上,碰掉好幾塊瓷,成了花臉貓。我對這位同學說,我的臉盆也是新的,大小一樣,我倆交換一下吧。他很心痛,但沒讓我換。自此我和這位水清同學從相識到相知,成為摯友。畢業時我倆依依不舍,水清對我說,入學第一天從我主動交換臉盆的那一刻起,他認定我是可深交的。我聽后很是驚訝,沒想到一個不經意的舉動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可稱之為“碰瓷”之交。幾年前水清在同學群里回憶校園生活時,提到我曾對他有過幫助,我卻怎么也想不起來。淡忘你對別人的幫助,牢記別人對你的善舉,是人生旅途中的調味劑,最值得品味的是人品。 年齡大了,回味往事,別有一番滋味,年輕時的記憶時常在腦海浮現。從走向社會的第一站“下放”到退休后的“放下”,其間來了個“半空翻”。適逢《中國作家》雜志社和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七屆“貴州大曲杯·記憶里的味道”征文大賽,道道味道。味道不外乎辛、酸、甘、苦、咸,人生也大抵如此,完整的人生五味雜陳。由此打開記憶的閘門,付諸筆端,權當“聊天記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