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癲癇屬于“癇病”范疇,病因與風、火、痰、瘀等因素密切相關,涉及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癲癇的發作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四肢抽搐等癥狀,中醫將其歸因于臟腑受傷、神機受累、元神失控等。今天我們跟隨李玉其先生學習治療癲癇的方法。
經謂諸癇皆主腎經,本病只因腎經失職所致。然而劉河間認為本病由熱甚風燥而發、朱丹溪則以為痰熱所為、李士材辨為因于肝腎或兼風火所致,諸家頗具見地。方書總括辨證:癲癇朝發者,病在足厥陰肝;黃昏發者,病在足太陰脾;平旦發者,病在足少陽膽;日中發者,病在足太陽膀胱;亥時發者,病在足陽明胃;日晡發者,病在足少陰腎。而《千金要方》又云,先身體痛熱,癔疚驚啼而后發,脈浮洪者,為陽癇。病在六腑肌膚之間,易治。先身冷,不驚掣啼叫,病發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骨髓之內,難治。治療上惟張子和主張汗吐下三法并驗,獨具學術特色。
余按癲病之發病,除確診腦囊蟲性癲病外,其病因甚為復雜,發病纏綿,不易治愈。即或一時治愈,又易復發。若病癥持續發作,每每導致癲狂失態,更難治愈。據臨床統計,本病多發生于少年和中年,老年者鮮見。疾病多因情志抑郁、驚恐或風火而誘發,很少由感冒發熱而引起。故六淫為患并非其因。咎于上述病因,病發于腦,腦絡癌,突然仆倒,不省人事而口吐涎沫,有者瞬間感覺發病,驟然仆倒,很少事先預感。亦有因突然仆倒,腦部受到意外重傷而死亡者。病者多在一分鐘之內而醒,醒來頭痛劇烈、難以忍受,全身無力、出汗欲嘔。由于精神刺激過重,患者2~3天內尚感昏暈。有者1年之內發作2~3次,有者1個月之內發作3~4次,有者1周之內發作1~2次。發作愈頻,昏仆時間愈短,而病情愈重。由于腦部受到刺激,患者神情呆滯,少言,健忘,語無倫次,食少納呆,少寐,易驚恐,易發怒,健康狀態每況愈下。在治療上從標從本,要依據病情、病史和年齡而定。余在從醫中亦曾診治過多例本病,其中治驗者有之,中途轉治者有之,治之不驗者亦有之。故在辨證當從其境。若患者肥胖,況在中年,病發不久,發作頻仍,應攻其病,不可姑息,以利速戰速決,使病邪無潛伏之機,治當疏肝息風、化郁清熱。若年老多發,宜行氣祛濕、化痰寧心為主。

癇癥發病不久,發作頻仍,發作時間多在一分鐘以內,突然驚叫仆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脈來洪大,大汗出,口噤,小便失禁。病在半表半里,犯及腦絡。
治法:祛風解痙。
方藥:解痙醒腦飲子。
柴胡20g,蟬蛻20g,僵蠶15g,天竺黃20g,桃仁15g,鉤藤20g,菖蒲15g,橘絡20g,茯苓20g,琥珀15g,羚羊角10g,地龍15g,膽星10g,白蘞20g,胡黃連15g,甘草10g。
水煎服,連服30劑為1個療程。全蝎5g,蜈蚣1條,焙干為面,另服。
素有癇癥病史,發作無規律。發作時間多在一分鐘之內,病情如上述,脈來沉細,手足溫,舌質淡、少白苔。
治法:平肝滋水,豁痰行氣。
方藥:癇瀝丸。
蜂房10g,白鮮皮20g,沉香15g,白蘞30g,山萸肉 30g,防己25g,皂角10g,全蝎20g,麝香5g,烏蛇20g, 遠志25g,丁香10g,熊膽20g,川芎25g,莪術20g,麻黃10g,半夏20g,大黃5g,明礬10g,桔梗40g,威靈仙25g,蜈蚣15g。
上藥共為面,蜜丸重6g。每次1丸,日4次。2個月為1個療程。
不定時發作,口吐涎沫,輕度角弓反張,瞬時即止,醒后頭痛。
治法:殺蟲化滯,行氣祛痰。
方藥:清囊化滯丸。
鶴虱25g,雷丸20g,檳榔片100g,使君子20g,白鮮皮25g,水蛭炭20g,牛膝20g,全蝎25g,白芥子20g,黃連15g,南星10g,蛇蛻20g,防風20g,枳實20g,沉香15g,蜈蚣10g,陳皮30g。
共為細面,蜜丸重6g。每服1丸,日4次,2個月為1個療程。

白附子五錢,半夏、南星、烏蛇、全蝎各二兩,皂角二兩(打碎用水半碗浸透揉汁,去渣同白礬二兩煎干),蜈蚣半條,僵蠶一兩半,朱砂、雄黃各一錢半,麝香三分,姜汁糊丸,每服三十粒。
丁香、木香、沉香、胡黃連各五錢,麝香一錢,乳香、熊膽、大黃各半兩,白丁香三百粒,輕粉四錢半,雄黃、青皮、黃芩、黃連各五錢半,黑丑、三棱、莪術、陳皮、甘草、雷丸、鶴虱各一兩,赤小豆三百粒,巴豆霜五分,蕎麥一兩六錢,為面作糊丸,每丸重一錢,朱砂為衣,陰干,沖水服。
朱砂九錢,牛黃、冰片、麝香、膩粉各三錢,巴豆霜五分,金箔九方,煉黃蠟六錢,入蜜少許和勻,每兩做三十粒丸,每次一丸,米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