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相遇是緣 ![]() 《莊子·應帝王》里有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至人的心境就像鏡子一樣。鏡子不會主動去迎合物體,也不會刻意送走,只是如實映照,不隱藏任何細節。 至人用心也是如此,對人對事,不刻意逢迎,也不冷漠拒絕,只是順其自然,真誠應對。這樣,他們就能從容應對萬物,不被外物所傷,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自在。 像莊子一般,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纏于物,不傷于世。 那么世間縱有萬般挫折,也不足以在你的世界里掀起風浪。 ![]() ![]() 1 ![]() 面對生活 允許一切發生 《莊子》里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空船故事。 有一個人乘船渡河,發現前面有一只船正要撞過來。這個人喊了好幾聲沒有人回應,于是破口大罵前面開船的人不長眼。結果撞上來的竟是一艘空船,于是剛才怒氣沖沖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 這個人怒氣的消散,只因那船是“空”的。這恰似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煩惱叢生,不過是因心中裝滿了太多執念與預期。 面對生活,允許一些意外與不同發生,就像那不經意間撞來的空船,它提醒我們,世事無常,心態需放寬。 接納生命中的不確定,讓心像空船一樣,不載重負,不被情緒左右,如此,方能駛過人生的風浪,自在悠游。 ![]() 2 ![]() 面對生死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莊子》一書中,講過一個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莊子卻不傷心,反而敲著瓦缶唱歌。別人不懂為什么,就問他緣由。 莊子說:“我妻子的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必然規律,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現在她已經回歸自然,靜靜安息在天地間,那我何必還要悲傷呢?” ![]() 在莊子那鼓盆而歌的灑脫里,藏著對生死最透徹的領悟。面對妻子的離世,他沒有沉溺于悲傷,而是看到了生與死如四季更迭般的自然。 生命,在死亡中孕育新生,死亡,亦是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延續。面對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如此循環往復,構成了世界的本質。 學會放下對死亡的恐懼與哀傷,讓心靈在生命的廣闊天地間自由翱翔,或許,這才是對生命最深的敬意與紀念。 ![]() 3 ![]() 面對無常 看透無常,一切都是尋常 莊子《知北游》里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 在莊子《知北游》的輕吟中,人生恍若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面對這世間的無常,有人慌亂,有人逃避,而真正的智者,卻能在其中看透無常的本質。 生命之舟在時間的河流里漂泊,每一刻都在變化,每一刻都是新的啟程。 當我們學會以一顆平常心,去擁抱這些變化,就會發現,所謂的無常,不過是生命最尋常的風景。看透無常,心自安寧,一切,也就成了最自然的尋常。 ![]() 4 ![]() 面對孤獨 人唯孤獨,方能出眾 莊子《逍遙游》里有一只大鵬,想飛到南海去。 蝎與學鳩看到了,嘲笑它不自量力。大鵬沒有在意它們的議論,而是忠于自己的內心。 終于等到六月風起,它獨自乘風而去,欣賞到了高空遼闊的風景。 ![]() 在莊子《逍遙游》的廣闊天地間,大鵬孤勇地追逐著南海的夢。 面對蝎與學鳩的嘲笑,它未曾動搖,孤獨中堅守著內心的方向。正是這份孤獨,讓它得以乘風而起,翱翔于九天之上,領略那非凡的風景。 人亦如此,唯有在孤獨中磨礪意志,傾聽內心的聲音,方能突破世俗的束縛,成就非凡的自我。面對孤獨,擁抱它,因為人唯孤獨,方能出眾,綻放生命獨特的光芒。 ![]() 5 ![]() 面對名利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在先秦諸子之中,莊子怕是最窮的一個。可當楚王派人來請他出任相國時,他卻一口回絕。 后來,莊子的好友惠子,在梁國做了相國。莊子前去拜訪,惠子卻十分擔心他來搶自己的相位。 莊子就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有一種叫做鶴雛的鳥,非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而貓頭鷹抓住了一只腐鼠,仰頭看著鶴雛,發出“喝”的響聲來護住自己的食物。 ![]() 在莊子的世界里,名利不過是過眼云煙。楚王相國之位,他淡然相拒;惠子視若珍寶的相位,在他眼中,卻不及鶴雛的高潔之志。 莊子以鶴雛自喻,超脫于世俗的名利之外,他的心中,有比權位更廣闊的天地。面對名利,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如鶴雛般棲于梧桐,飲于甘泉,方能活出生命的真意與灑脫。 在這浮華世間,保持一顆淡泊之心,方能領略生命的無限風光。 ![]() 6 ![]() 面對好壞 一切為我所用 莊子曾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莊子·逍遙游》里講過一棵樗樹的故事。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樗樹,樹干臃腫,樹枝蜷曲,雖然很大,卻是大而無用。” 莊子搖了搖頭,說道:“你可以悠閑地在樹下徘徊,逍遙地在樹下躺臥,它給你遮風擋雨,怎么還不算有用?” ![]() 面對好壞,莊子提醒我們“一切為我所用”。 世俗常偏執于“有用”之物,卻忽視了“無用”之物的價值。 正如《莊子·逍遙游》中的樗樹,雖不合世俗的木材標準,被視為無用,但在莊子看來,它仍可為人遮風擋雨,提供休憩之地,這便是它的用處。 莊子告訴我們,不要局限于世俗的眼光,應開放心態,發現并利用一切事物的潛在價值,無論是“有用”還是“無用”,皆能為我所用,豐富我們的生活與心靈。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2125、內心強大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