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文|老達子 本文共3172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 前言“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他以深情而凄婉的筆觸描繪了1400多年前唐明皇和楊貴妃那場充滿悲情無奈的生離死別。談及馬嵬坡之變,人們常想起古稀天子面對暴動時的無能為力,以及那個亂軍中美麗佳人香消玉殞的情景。 ![]() 然而,在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時候,她雖然在后宮有著巨大影響力,但從未成為大唐政治舞臺的焦點。 在公元757年那個風云變幻的夜晚,她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幕后主角其實是另有其人,今天老達子就帶給大家一起回顧下馬嵬坡之變,以及它幕后隱藏的故事~ ![]() 馬嵬坡兵變始末先來回歸一下這個事件: 在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以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引發了叛亂。 天寶十五年六月初九,安祿山攻破了潼關。唐玄宗決定放棄都城長安,逃往四川。逃亡的過程非常艱辛,沒有人提供幫助。第三天,他們到達了馬嵬坡驛站(今陜西興平市)。 ![]() 在此時,保護唐玄宗的禁軍龍武軍面臨糧食短缺。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在士卒面前發表演講,說:“如今天下動蕩,陛下流離失所,難道不是因為楊國忠對百姓的侵害和剝削引起了朝野的怨恨嗎?如果不殺掉他以安撫天下,又如何平息四方人民的怨憤呢?” 士兵們被煽動起來,憤怒的情緒轉向了楊國忠,于是發生了兵變。楊國忠驚慌失措地逃進西門內,最終被涌入的士兵俘虜并斬首。 楊國忠死后,士兵們迅速包圍了驛站,并迫使唐玄宗下令讓楊國忠的堂妹楊玉環自縊,以防止日后的報復。在危急情況下,唐玄宗被迫接受了這個命令,他下令讓高力士將楊貴妃在佛堂前的梨樹下絞死,以平息士兵們的情緒。 ![]() 陳玄禮等將領隨后脫下盔甲,跪地請罪,說:“國忠敗壞了國家大政,引發了禍亂,使百姓受苦,陛下流離失所。如果不殺掉這樣的人,災難將無法停止。我們之所以殺他,是為了國家大計,請陛下原諒。”唐玄宗只得安慰他們,并讓他們向士兵傳達消息。這一事件后來被稱為“馬嵬驛兵變”。 隨后,唐玄宗和李亨在馬嵬驛分道揚鑣,玄宗逃往四川,而李亨則北上整頓殘兵敗將。不久之后,李亨自立為帝,稱為唐肅宗,改元至德,并遠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 ![]() 看似陳玄禮是主謀,卻經不起推敲可以說陳玄禮是馬嵬坡之變的核心人物,正是在他的帶動下,楊國忠才會被殺。也是他,向李隆基進言,要求處死楊貴妃。 丙申,至馬嵬坡,將士饑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輿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資治通鑒》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陳玄禮確實是馬嵬坡之變的主要發起者和實施者。但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一定另有其人,因為陳玄禮發動這一事變的理由并不充分,老達子總結了以下兩個原因: ![]() 首先,陳玄禮是李隆基最忠心的部下之一。 早在李隆基年輕時,陳玄禮就一直跟隨在他身邊。在唐隆政變中,陳玄禮積極參與并為此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得到了李隆基的重用。李隆基登基后,陳玄禮被任命為龍武大將軍,負責守衛宮中。作為皇帝的親信護衛,陳玄禮受到了李隆基的高度信任,這表明陳玄禮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擔任龍武大將軍的四十五年里,陳玄禮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再算上李隆基登基前兩人共事的時間,陳玄禮至少追隨李隆基五十多年。因此,陳玄禮肯定是全心全意地追隨唐玄宗,如果他不忠心,恐怕沒人忠心了。 ![]() 正是因為他的忠心,李隆基稱贊他為“淳篤自檢”。在唐玄宗因安祿山叛亂而逃離長安時,陳玄禮被任命為親兵護衛總指揮,全力保護李隆基的安全。 這樣一個人,沒有理由發動對唐玄宗極為不利的事件。 其次,陳玄禮并不符合擅自殺害皇帝的外戚的行事風格。 如前所述,李隆基曾稱贊陳玄禮為“淳篤自檢”。這意味著陳玄禮一直以來都遵守本分,專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也正是因為他始終遵守本分,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才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 同時,遵守本分還意味著不會越權。誅殺楊國忠這樣的皇帝外戚顯然不是他的職責所在。雖然他可能對楊國忠和楊玉環有不滿,但他不會殺掉楊國忠或逼死楊玉環。 ![]() 此外,楊國忠的地位決定了他不是普通人。殺掉他會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這不是隨便殺一個路人,而是殺掉一個國家的宰相,一個在皇帝面前備受重視的人。這樣的行動可能會影響國家的命運,至少會帶來巨大的政治震動。 顯然,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無法承擔這樣的后果。而且,這也與他一直以來的“淳篤自檢”的性格不符。更重要的是,這么做等于對李隆基落井下石。 然而,事實上,陳玄禮確實提出了誅殺楊國忠的建議,并勸說李隆基處死了楊玉環。那究竟他為什么會這么做呢? ![]() ![]() 背后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誰?“丙辰,次馬嵬驛,諸軍不進,玄禮奏曰“今國步維艱,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當置之于法。”---《舊唐書》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陳玄禮并不是單憑個人意志而行動,而是在得到李隆基的認可后才采取行動。由于陳玄禮的地位和身份,只有李隆基有權力指揮他,其他人包括李亨在內都無法左右他。 李隆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不愿意跟隨楊國忠逃往蜀地,因為一旦他去了,就很難確定能不能安全回來。因為唐玄宗逃往蜀地的方案,正是楊國忠一直在鼓吹的。 ![]() “是月,玄宗蒼黃出幸,莫知所指,見素與國忠于延秋門,便扈從之成陽。”---《舊唐書》 這一點,在《舊唐書》中有記載,當唐玄宗在黎明時分悄悄離開長安城時,并沒有完全決定去蜀地,直到與楊國忠和韋見素相遇后才下定決心。 楊國忠對于玄宗入蜀的鼓吹,對他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他本身起家于蜀郡,兼任劍南節度使,而且蜀郡對他來說是經營多年的大本營。 如果玄宗跟隨他去了蜀地,可能會出現“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局面。此外,玄宗也清楚隋煬帝被迫死在江都的故事,因此他最初并未打算帶上楊國忠,但卻在城外意外與他相遇。 ![]() 因為安祿山謀反以討伐楊國忠為借口,玄宗知道安祿山不會放過楊國忠,因此不愿帶著他成為攻擊目標。然而,楊國忠卻主動加入逃亡隊伍,并在途中提出燒毀左藏庫和小橋,試圖斷玄宗的退路。 盡管表面上看,他有充分的理由,但實際上這些舉動都是為了限制玄宗的選擇,迫使他前往蜀地。唐玄宗明白這一切,但出于風險考慮,他不敢直接下令賜死楊國忠,因為在隨行者中有楊國忠的人,而且蜀地是他的老巢,直接殺他存在未知風險,也不利于未來的穩定和安全。因此,唐玄宗希望除掉楊國忠,卻需要借刀殺人。 在這種情況下,忠心耿耿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接受了玄宗的命令,并以楊國忠禍亂天下為借口,開始了誅殺楊國忠的行動。幾乎所有與楊國忠有關的人全部被殺,包括他的長子楊喧、幼子楊希,以及他的妻子裴柔等人,甚至連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也不放過。 ![]() 其實,楊貴妃的死并不意外,因為她曾經在安祿山進攻潼關的關鍵時刻,以自殺方式阻止了唐玄宗親征的決策,這一決定旨在提高士氣,但最終導致了潼關被攻陷。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楊貴妃的死是自作自受,唐玄宗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穩固,只得任由高力士將她處死。 然而,隨著楊國忠和楊貴妃的離世,事態卻超出了唐玄宗的掌控,他沒有預料到自己一直壓制的兒子李亨會趁機借助民意與自己分道揚鑣,并留在北方抵抗敵人。 于是,太子李亨合法地接過了唐玄宗的權力,在北方成為“民心所向”的新君王,而唐玄宗只能黯然前往蜀地。最終,當他回到長安后,被繼位的唐肅宗李亨軟禁起來。 ![]() 如果說馬嵬坡之變最初是唐玄宗自己策劃的話,那么他最后的沉淪則是他自己失敗的結果。 ![]() 老達子說馬嵬坡事件可以說是唐代晚期政治斗爭的縮影,充分暴露了宮廷政變的頻繁和權力斗爭的殘酷性。而李隆基與李亨的父子關系的脆弱性在這場事件中顯露無遺,原本應該是和睦相處的父子關系,在權力的誘惑下變得如此緊張和脆弱。 馬嵬坡的兵變,不僅僅是一場歷史的悲劇,更是對后人的深刻警示。在權力和愛情的糾葛中,人性的復雜和脆弱被無情地揭露。 |
|
來自: 激揚文字 > 《玄宗/肅宗/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