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陣換將,本是兵家大忌???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前,執掌軍權的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卻執意換將,讓楊得志上將取代王必成擔任昆明軍區司令員。鄧公此舉,究竟暗藏著何種玄機呢? 一、龍臺點將 1978年8月,越南出兵占領了兩國邊境友誼關右前方的中國領土浦念嶺。在山嶺上,囂張的越軍喊道: “不光這里是我們的,連廣東、廣西也是我們的,凡是有木棉樹的地方都是我們的。” 越軍的狂妄態度徹底斬斷了中、越兩國間的友誼。曾幾何時,兩國也是一同抗擊美、法侵略者的袍澤,可轉瞬間,統一后的越南就斬斷了袍澤情誼,與我國反目成仇。 楊得志上將在武漢收到邊境傳來消息時,也感到萬分驚訝。對于越南,楊得志并不陌生。早在1967年,還處在抗美援越之時,楊得志就曾以中方友好代表團團長的身份訪問過越南北方,在越南詳細地考察了軍事形勢,還為越共統一南北提供了不少參謀建議。 此時,楊得志只慨嘆后悔。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遵照黨中央指示嘔心瀝血地幫助過的這個鄰邦,十二年后竟會把“同志加兄弟”式的兩國友誼推到戰爭的邊緣。 ![]() 楊得志尚不清楚的是,正當他在武漢懊悔之時,北京中南海內,已然掀起了一場風暴。他本人,即將擔負起一個重大使命,與上一個羊年(1967年)截然相反的使命。 1978年12月7日,北京中南海內召開了一場中央軍委會議。這次會議非同小可,正是在這次會議上,中央確立了對越南實施武力懲戒的戰略大方針。而且此戰還是大動作,將從廣西、云南兩省夾擊進攻,誓要一舉殺滅越南人的威風!可既然決意要開戰,主將又該定誰呢? 古人云:“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共和國自朝鮮戰爭后,已經二十余載沒有大動干戈,部隊雖有五百萬之眾,可有過戰爭經驗的不過寥寥。1962年雖打了場中印之戰,可不過是小試牛刀,參與部隊太少,規模也不大,此番直面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中央軍委不敢貿然放松警惕。因而在將領選用問題上,可謂慎之又慎。 中央軍委首先確定了由虎將許世友出任東線指揮官,從廣西領7個軍約18個師的兵力進攻越南。至于西線云南方向的主將,中央軍委初步確定為中將王必成。 王必成是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由他統率云南方向的作戰,倒也合情合理。再者,王必成此人,在軍中號稱“王老虎”,可謂悍將一員。他的履歷同樣可圈可點。1926年,王必成參加革命,1939年,他以夜戰、巷戰、圍點打援等奇策打出延陵大捷,以少勝多,引得國內媒體爭相報道。 解放戰爭時,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中,王必成麾下的六縱參與五戰,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王牌部隊李默庵部。1947年5月,孟良固一戰,王必成率六縱疾行二百余里,強取垛莊,斷張靈甫退路,完成了對號稱“御林軍”、名列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的最后合圍,可謂是勇冠三軍,一戰封神! ![]() 二、臨陣換將 王必成在接到率兵出征的命令之后,高興得幾天幾夜都睡不著覺,隨即緊鑼密鼓地為戰事做著準備??烧斖醣爻擅铟庀碌?1、13和14軍磨刀霍霍時,他得到了一則未曾想到的消息——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調任武漢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揚得志調任昆明軍區司令員。 為何鄧公忽然將王必成調離前線,由楊得志接替他西線總指揮的位置?這個問題,不光王必成在想,遠在武漢的楊得志也在思忖。其實,鄧公臨陣換將,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的決定。 起初,鄧公本意是讓指揮過上甘嶺戰役的秦基偉上將出任西線部隊總指揮。秦基偉是前任昆明軍區司令員,對云南一帶的邊防部隊很是熟悉。為此,鄧公專門找來了秦基偉談話。誰料,秦基偉一聽,竟出人意料地拒絕了這個任務。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秦基偉上將也并非是貪生怕死之徒,這一點鄧公了然于心。 秦基偉拒絕去昆明軍區任職,真實原因在于昆明軍區由于一些歷史事件,內部矛盾有些復雜,單純帶兵打仗他自然不懼,可協調軍區內的種種矛盾,他并不擅長。 秦基偉上將推辭后,鄧公又想到了楊得志上將。楊得志資歷深厚、久經沙場,戰功赫赫。更重要的是,在1967年抗美援越時楊得志曾在越南北考察過很長一段時間,對越南的地形條件和軍事形勢更為熟悉和了解,所以比起秦基偉和王必成都更適合擔此重任。 由當初越美戰爭時作為赴越軍事顧問的楊得志來教訓越南這個不聽話的“學生”,再合適不過了。何況,鄧公心中一直有個隱憂,那就是許世友和王必成的矛盾。 ![]() 1966年后的幾年,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不滿社會風氣,決意去退居后方,暫時去療養院回避風頭。南京軍區就由副司令員王必成和鮑先志、林維負責管理。 許世友臨走前交代,只要有人敢沖擊軍區,不論是誰,直接射擊!后來,果真有不怕死的激進分子沖擊軍區。 王必成擔心釀成更大的事故,就沒有執行許世友的命令。他選擇了出面接見這些激進分子,給他們做些安撫的思想工作。未曾想到,王必成此舉招惹來了他與激進分子聯手“打倒”許世友的傳言。 恰好許世友當時不在南京,不知事情全貌,只聽到了軍區內的諸多謠傳,便和王必成等三個人發生了誤會。后來,毛主席親自批評勸慰過許世友,他對許世友說:“王、林、鮑三個同志是好人,你要高抬貴手啊。” 盡管主席的話語重心長,可許世友心里的結一直沒有解開。這件事情,鄧公也是知道的,為了照顧許世友的情緒,鄧公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替換王必成,另擇良將出征越南。畢竟,前線兩員大將若是不和,沒有戰略溝通,情報共享,不知會讓多少解放軍戰士枉死。 再者,許世友的軍銜是上將,而王必成則是中將軍銜,二者軍銜不對等,卻分別指揮東、西兩路大軍,恐怕會引發指揮問題。 最重要的是,對越反擊戰是一場懲戒性質的正義戰爭,關鍵在于“點到為止”。而許世友與王必成都是屬于“悍將”“猛將”一列,雙猛組合一旦打起來就容易收不住手,打過頭。一旦打過頭,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性質就會變味。所以,東西線需要“剛柔并濟”地進行,才能完美平衡對越反擊作戰的政治目的。 ![]() 三、替父報國 楊得志上將并不清楚中央軍委緣何在臨戰之前改弦易轍,點他去前線指揮戰斗,可軍人的天職正是服從命令,他沒有多想,1月1日匆匆去了北京領命后,1月7日就飛赴前線趕到了昆明軍區。 楊得志繼30多年前從彭德懷手中接任志愿軍司令員之后,赴滇再度就任前線指揮官,兩次接任前線司令,他的心境還是大有不同。畢竟,王必成在昆明已經準備良久,又沒犯什么錯誤,卻被自己貿然頂替,他的心中還是有些過意不去。 兩人交接工作之時,楊得志表情遺憾地對王必成說:“我向軍委提了建議,還是你合適些?!?/span>但是王必成卻擺出一副堅決服從命令的態度,說道:“你也熟悉情況,還是執行中央命令吧?!?/span> 楊得志不是惺惺作態的人,他深知王必成的脾氣,便沒有過多挽留,而是立即接手戰前部署與指揮。他心里清楚,打好這場大仗,不辜負王必成的戰前準備,比對王必成說什么安慰話都管用。 此次臨陣易將,執掌由幾個大軍區調集的數十萬大軍,在全世界矚目下去同作戰經驗豐富的地區小霸較量,楊得志其實也深感責任重大。 ![]() 對越南,楊得志并不生疏。有人曾很輕松地說: “看來楊得志司令員對越南的作戰形式和'招數’具有相當的知識?!?/span> 可真到了臨戰前,楊得志反倒是不輕松的那個人。開戰的時間已經確定,是2月17日,他這個新上任的主將怎能不焦慮? 楊得志上將負責指揮的西線戰場將從云南一線進攻越南,兵力約3個軍9個師。戰前各部隊的準備工作,王必成其實做得已經很細致了,但楊得志還是不厭其煩地在司令部里認真研判戰略形勢,和一眾參謀計劃著作戰行動。 楊得志,王必成,作為我解放軍兩員虎將,都壯心不已。相較之下,王必成更熟悉昆明軍區的部隊,知已;楊得志更熟悉越軍作戰特點,知彼。無奈的是,一段歷史糾紛還是讓鄧公最終選擇了楊得志,而非王必成。不過王必成拳拳報國之心卻是真情實感,從昆明離任后,他特意請求楊得志安排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上戰場,替他在前線報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