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史說北宋仁宗趙禎,寶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鑄造,非年號錢。 錢文有篆書,楷書(又有說是“真書”)對錢,光背。有小平、折二兩種,有鐵錢。篆書中另有九疊篆者,極其罕有,為古泉大珍。 九疊篆又稱上方大篆,秦漢無此制,唐宋以來多用于官印上面。它是一種特別的篆書,是以小篆為基礎,筆畫反復折疊,盤旋屈曲,點畫皆有縱橫兩個方向,填滿空白部分,求得均勻。之所以稱為“九疊”,并非必為九疊,是因“九是數之終,言其多也”。 九疊篆盛于唐、宋、元、明,但用于錢文極少,故被歷代藏家視為難得珍品。對于該錢幣的鑄造背景,現今錢幣學家一般認為是“置樣錢”,或“開爐錢”,而不是正常的流通貨幣。 這類錢幣的用途可能是宮廷賞賜用錢或大型節日用錢亦或祭祀用錢,尤其是出譜大型錢。 有泉友研究說發現九疊篆有25種之多。還有泉友為驗證其錢幣成份將其多枚寶藏送檢,經專業檢驗機構用金屬材料分析儀檢測后,得到錢幣的結果是錢幣為青銅材質,但有的有高含金量。 在鑄造過程中融合了合金鑄造工藝,采用明顯高于普通行用錢的高含金量的材質鑄造才使其不易銹蝕,得以完美保存其品相。 但因此也招來非議,認為是現代仿鑄品,幣文書體是電腦字體。 2021年年初,有泉友對此錢開展系統性研究。她收集了歷朝歷代九疊篆錢幣字體逐個進行對比研究。她的樣本完全否定了錢幣幣文是電腦字體的誤判。 大型九疊篆“皇宋通寶背星月”大錢,世上有展,只是地章上及外緣廓陰刻花飾不同而導致版本差異。 目前所見的外緣廓上陰刻的花飾有“吉祥結卷草紋飾”,“漣理花紋飾”,“九蝙蝠紋飾”,“星月拱日紋”等多種。而“九只蝙蝠紋飾”象征著皇室九位皇子繼往開來,繁衍興盛和后繼有人的深刻用意。幣背的星,月寓意可能是一種圖騰,或者如有的泉友論證的是代表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皇后。 這種出譜大型錢幣的直徑和厚度會略有不同。但通常較大,如有直徑為68毫米、厚5.5毫米的樣本,材質上,銀鎏金大錢,表明其材質為銀,并經過鎏金工藝處理,使得錢幣更加華麗珍貴。 下面展示的這枚錢幣是作者珍藏的九疊篆“皇宋通寶背穿上凸起的上玄仰月,穿下凸起的星,外郭九蝙蝠紋鎏金大錢,直徑68.8mm厚5.3mm穿11.5mm幣文高2.0mm外緣11.2mm重121.9g。 ![]() ![]() ![]() 為了確定此錢的鑄材密度,我用金屬圓柱體,帶入鑄材比重,做了一次詳細計算。首先,預設鑄材比重為10.5g/cm3,11g/cm3,12g/cm3三種, 分別計算如下: ①整幣重量(πr2Hx材質比重)。r是半徑,H是錢幣厚度,單位cm。材質比重分別代入前設數字計算。 ②計算中穿口重量(穿口口徑,長x寬xH。單位cm)。 ③計算除去外緣中間凹陷部分重量。 ④用①-③得到外緣重量 ⑤將③取0.5(兩面實際厚度和幣文,星月牙空白)-②,得到中間部分實際重量。 ⑥用④+⑤,得到錢幣實際總重量。 計算結果如下: 1),當設定比重為12g/cm3時為132克。 2),當設定比重為11g/cm3時為126克。 3),當設定比重為10.5g/cm3時為114.8克。 根據計算結果判斷,如再考慮外緣廓兩面均陰刻有九蝙蝠紋的銅材失缺部分的錢重,設定比重為11g/cm3時的計算結果,最接近錢幣實重120克。因此,判定此幣系銀質,表面鎏金(在錢幣裸露部分露金色)其比重略重于純銀10.5g/cm3. ![]() ![]() ![]() ![]() ![]() 此錢包漿自然濃郁,呈黑褐色,全覆蓋于錢幣表面。穿口廓規整,穿內壁精修,有肉眼可見的修銼痕。 ![]() ![]() 這種幣文紋飾的大型錢與我在2023年7月21日發表的《大遼宮廷或祭祀用“九疊篆皇宋通寶”和“楷書皇宋通寶”對錢品鑒》一文中展示的,從東北伊春獲取的九疊篆“皇宋通寶”背穿上星,穿下下玄月,外郭藤蔓狀連理花紋鎏金大錢,正好配成一對錢。 ![]() ![]() ![]() ![]() 這枚九疊篆“皇宋通寶”背穿上日下月大型錢幣,材質也是銀鎏金錢幣。其直徑70mm,厚度8.0mm,重213.75g。 錢幣書體筆劃深峻清晰,亦有規律,不是等線體,總的是豎粗橫細,除皇字白中的一橫外,而且橫豎轉換極其自然,這是其它大型九疊篆皇宋通寶所沒有的。 兩枚大錢的宋字比其它三個字長,顯大,不知寓意何為。仔細一看,發現僅有“宋”字接廓接緣,其他字均離廓離緣。其寓意是指“皇”是“宋”給(接)的嗎? 目前,尚無史料記載此種大錢的鑄造,發行和用圖,但從錢幣的鑄材用料之精良,雕工之細膩,鑄工之精湛,后處理之精細,令錢幣整體狀態富貴又珍罕,它們的用途必定非常重要。 當然,此錢幣的收藏價值也頗為可觀。由于其版式罕見、精致的工藝和深厚的歷史價值,它反映了北宋時期的鑄幣技術和文化藝術,同時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權力結構和象征意義。 九疊篆“皇宋通寶背上月下星外郭九蝙蝠紋銀鎏金”大錢被歷代收藏家都視為稀世珍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考古價值。 2025年元月9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