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阿呆爸 
前幾天,我在《壹次訪談錄》節目中,看到了青年創業者楊一的訪談,了解到他背后的故事,讓我很受啟發。 在楊一身上,有一些矛盾的標簽:學渣、早戀、17歲月入15萬,大一時年入百萬…… 
這個22歲的男孩,長相帥氣、語調溫柔,有著與年紀不符的克制與隱忍。 說到媽媽的去世,楊一依然掩飾不住內心的悲傷和思念。 他說媽媽離開了,自己也好像變得沒有奔頭,因為從小到大,媽媽一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媽媽用言行舉止影響著楊一,可以說沒有媽媽教育認知和大格局,就沒有今天逆襲的楊一。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家庭里沒有教育,只有影響。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這世上沒有一鳴驚人的天才,所有的天才背后,都有著優秀而凌厲的父母。父母給孩子澆灌了什么樣的愛、陪伴和示范,決定了孩子最終到底能獲得怎樣的人生。2002年,楊一出生于北京。爸爸是國家二級運動員,媽媽是企業高管。后來,爸爸退役做起了生意,媽媽辭去工作,兩口子正好踩中了互聯網的風口,賺得盆滿缽滿。孩子們出生后,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陪伴,楊一的媽媽回歸家庭,一心一意陪在孩子們身邊。小時候,楊一興趣廣泛,擊劍、鋼琴、吉他,但凡他感興趣的課,媽媽統統給他安排上。許多人說學那些沒用,但楊媽媽卻說:在孩子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我們要毫不猶豫地去相信、去鼓勵、去支持,給予孩子前進的動力。楊一喜歡養寵物,有天竟然帶回來一條蛇。盡管媽媽也害怕,還是選擇尊重孩子,同意養在客廳。上小學的時候,楊一的學習成績很差,常常是全班倒數,說他是學渣毫不夸張。每當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本以為會迎來媽媽劈頭蓋臉的責罵,卻沒想到,得到的卻是媽媽的鼓勵:兒子,這次比上次更努力,就說明你有進步。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楊一的父母也想盡了辦法去提高兒子的成績,奈何付出了精力,卻總沒成效。“這塊地不適合種玉米,說不定適合種土豆呢?”楊媽媽決定轉變賽道,放大兒子的優勢,因材施教。發現楊一對經商感興趣,那就培養他的財商頭腦,媽媽建議楊一去擺地攤。沒想到擺地攤還挺適合楊一的,才6、7歲的年紀,就特別能豁得出去。他膽子大,善言談,思維靈活,擺攤擺得像模像樣,每個月還賺了不少錢。進入青春期,楊一喜歡上一個女孩,他沒有隱瞞,選擇告訴父母。 出乎意料的是,父母沒有如臨大敵,反而饒有興趣地給他參謀。 
女孩去過楊一家,見過他的所有家人。 后來女孩出國,楊一的父母還鼓勵他去國外看望女孩。 由于是跨國異地戀,這段感情無疾而終。但對楊一來說,這段感情的經歷,卻十分珍貴。楊一父母對待青春期孩子戀愛問題的態度,值得父母們參考。他們不是藏著掖著,避而不談或者如臨大敵,而是像朋友一樣去敞開心扉跟孩子交流。真誠的幫助,讓孩子順利度過了這個坎兒。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的三觀足夠正確,會將美好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田,終有一天會結出甜美的果實。成長的路總是跌跌撞撞,中考那年,楊一沒考上高中,只能復讀一年。可前期落下的功課太多,即便復讀,楊一的成績依舊墊底。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楊一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往哪里去?后來,他走了藝考的路,學習播音主持專業,如愿上了高中。由于家底豐厚,楊一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上高中時甚至花5000塊錢買一雙鞋。如此“豪邁”的手筆,讓楊一爸爸決心斷了兒子的生活費,并告訴他“18歲就滾出這個家”。父親說話算話,真的斷了楊一的生活費,才17歲的楊一需要自己賺錢養自己。高三那年,楊一從家里搬出來,花費1800租了間小公寓,專心學習、兼職。因為當時的防疫政策,楊一父母被封禁在原地,身上也沒帶多少錢,應付不了幾十天的日常開銷,只能向楊一求助。楊一扛住考學的壓力,在網絡上嫻熟地和人談項目,賺到的錢第一時間打給父母5000塊。后來,楊一頂住壓力,以相當不錯的分數,順利通過藝考。他在抖音等自媒體平臺,開設了個人賬戶,最好的時候月入15萬。一年下來,收入竟超百萬,遠遠地把同齡人甩在了身后。有人說,楊一吃的是新時代的紅利,抓住了好的時機,但為什么是他這個曾經的叛逆學渣呢?這不單單是運氣,還有媽媽給他的能量。 在帶娃的那些年,楊一的媽媽沒有迷失自己,而是一直在學習提升。 她通過了國家心理咨詢師的考試,還陪著兒子一起考雅思。 
母子倆一起背英語單詞,一起為夢想努力,成了楊一記憶里開心的事。 本以為幸福會長久地駐留在這個家,楊一的媽媽卻突遇車禍去世,楊一最小的弟弟,才9歲就沒了媽。已經上了大學的楊一,站出來擔負起一切,他要替媽媽照顧好家里的其他三個人。他把媽媽曾經的叮囑記在心里:吃早飯、多喝熱水、早睡早起、鍛煉身體。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提起母親,楊一面帶微笑,言語中是無盡的想念。他的身上有超出他這個年紀的成熟和篤定,不焦慮,活出自我。“22歲經歷一些事后,才知道真正的奢侈品是:隨時隨地處理工作的能力;熱愛生活的自己;每周工作7天,砥礪前行的毅力;經常陪伴家人,反哺家里的底氣;舒適的人際關系;超級穩定的情緒;無條件接納自己!”大四這年,楊一做了老板,帶著自己的同齡人,一起創業,并且發展得還不錯。比如退役軍人韓鵬,靠著賣燒餅,一年賺了500萬元。韓鵬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成績不好,沒考上高中,就去當兵。退役后創過業,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報考了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烹飪技術。畢業后,韓鵬經過多方考察,決定進軍燒餅界,利用自己專業優勢,選擇校企合作,研發了20多種新口味的燒餅,獲得了3項新型專利。2022年3月,成立餐飲公司,創建的品牌迅速走紅,成為所在城市的網紅小吃。不到3年時間,由一家變成了3家直營店和全省的十余家加盟店。韓鵬在創業的過程中屢戰屢敗,父母卻給了他堅持下去、涅槃重生的勇氣。雖不能陪在兒子身邊,但他們每天都會通過視頻通話與韓鵬聯系,了解他的動向,鼓勵他勇敢面對生活,即便失敗了,父母也是他最堅強的后盾。無獨有偶,00后退役女兵林澤霞和馮可馨,大學畢業后,沒有選擇做光鮮亮麗的白領工作,而是選擇了身邊人都不看好的家政行業。當時所有人都在質疑他們的決定,兩個女孩的父母卻站出來支持她們的想法,并給予他們資金支持。姑娘們召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一家家政企業。如今,公司已經開業近一年,服務了500多家客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有人說她們是“誕生在數字化運營之下的軍式家政”,靠著這樣的名頭,獲得很多業務,為更多的同齡人提供了就業崗位。有自己的想法,有充足的干勁,無論做什么都不會太差。他們明白,教育是一場馬拉松,不會因為孩子一時的得失,就給孩子貼上標簽。他們用點滴行動,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進取心,并相信孩子會憑借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相反,也有一些看似成功的學霸,卻因為父母的過分雞、過分卷,被提早抽空了靈氣和活力,就像牽線木偶一樣,屈從父母的掌控。張炘煬2歲就能認識2000多個漢字、4歲上小學、10歲參加高考、13歲考上北京工業大學,16歲就讀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成了年齡最小的博士生。而如今,28歲的張炘煬沒有固定工作,租房子住,每月還需要父母打錢補貼。他的父母總是對他高標準、嚴要求,不顧孩子的真實需求,讓孩子一次次跳級,一次次去實現父母自己的目標。張炘煬的確很聰明,但父母的過分雞娃,不僅榨干了孩子的靈氣,也斷送了他本該有的美好前程。萬物都有生長規律,孩子也一樣,他們就像一顆種子,總有適合他們的土壤。學霸這條路并不是所有孩子唯一的路,天賦過人就上交國家,資質平庸就承歡膝下。04. 德國哲學家卡爾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會成長為怎樣的人,關鍵在于父母有怎樣的格局和眼界。不是雞娃,也不是所謂富養,而是,父母盡可能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訴求,陪伴他們一起成長。無論是學霸還是學渣,誰都無法以某個階段預判孩子整個的人生。父母與其拼命雞娃,讓孩子提前耗盡所有力氣,不如慢慢地陪他們長大,陪他們走一段路、看一處風景,或許轉角就會遇見更好的未來。孩子的人生是個漫長的旅途,于父母而言,教育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愿父母都成為孩子的燈塔,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孩子,用自己的能量去給孩子賦能。父母是陪伴者,而不是掌控者。點個在看,愿每個孩子都能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