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也不是道理,而是南墻。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到了一定的歲數后,才會看透一些真相。人總要走一些彎路,摔幾個跟頭,才能在刻骨銘心的傷痛中頓悟和覺醒。特別是老了以后,才漸漸發現一些扎心的真相,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第一,健康的身體是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老了以后,深有體會,年輕的時候,為了家人能過上好日子,拼命地透支身體,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甚至同時打兩三份工。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隨便吃點啥能填飽肚子就行,頭疼腦熱的也不去看,忍著、熬著,就為了攢錢、省錢。老了你就會發現,以前不經意的小毛病或許留下了健康隱患,此刻就算有金山銀山,也買不來健康的身體,當無法你忍受病痛折磨的時候,或許還會面臨“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第二,父母與孩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作家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老了以后你會發現,你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結婚成家后,永遠把他的小家庭排在第一位,他們最關心疼愛的是他的孩子和伴侶,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平時有空的時候來看看你,這些你一定要理解。對子女不要期望太高,要求太多,凡事順其自然。第三,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無論是兄弟姐妹還是親戚,老了以后你會發現,當你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們幾乎都不和你聯系。有些兄弟姐妹之間,看似相處融洽,一旦牽扯到財產分割、贍養老人,觸碰到自己的利益時,就會撕破臉,甚至反目成仇。魯迅說:“荒田無可耕,一耕有人爭,肚里無食無人知,身上無衣受人欺。合伙租船船會漏,兩家喂驢驢會瘦。”一切關系,皆因利益而存在。看似牢不可破的關系,即便有血緣的加持,在利益面前,脆弱的都不堪一擊。到最后你會發現落井下石的都是自己人,不希望你好的都是身邊人。第四,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老了以后,需要孩子們照顧的時候,你會發現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小窩。兒女再孝順,他們也不可能天天陪伴著父母,時間長了,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有時候孩子們無心的一句話,老人們會很上心。生怕自己老了,給孩子們增加負擔,處處小心翼翼,看人家臉色。老人們在自己家會比較自在,兒女有空的時候,來看看也很方便,老人們要理解孩子的難處。第五,人老了,有時候會不受子女待見。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經常會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情況,要想和子女之間和諧相處,就得學會裝聾作啞外加“睜眼瞎”。有些老人固執己見,聽不進子女的任何意見,寧愿相信外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例如,拿著養老錢去投資、買些高檔保健品。其實,孩子們并不反對老人保養身體,只是現在老年人上當受騙的例子不在少數。有些老人總喜歡以自己過去的經驗去說教,然而時代變了,那些經驗早已經不適用了,控制欲極強,沒有邊界感,子女們會反感。在孫輩的教育問題上,有些老人喜歡插手,看見孩子的父母管教、訓斥孩子,老人定要“拔刀相助”,殊不知往往起了反作用。當老人和兒女的意見相悖,問題得不到化解時,彼此都會心生反感。第六,人老了才發現,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老伴先離開。老人有退休金,生活有底氣,自己想吃吃,想喝喝,生活自在,不用看兒女的臉色。如果沒有退休金,經常找兒女要,或許也會加孩子們的負擔。但有錢不是萬能的,人到晚年,孤身一人才可憐。如果身體不好,跟著兒子住,要看兒媳臉色,需要女兒照顧,還要考慮女婿的情緒。陳果說:“老伴是人生中最后一張底牌,因為有老伴就有情感的慰藉,老伴就是生活的歸宿,老伴是生活最后的希望。”人老了,不是怕自己離開,而是怕自己的老伴先離開,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明白。我們都會慢慢老去,但愿每一位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朋友們如果有什么不一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里聊一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