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有個廣為流傳的數字,一串長達15位的“尼尼微常數”,據說蘊含了太陽系運轉的天文奧秘。這個數字讓不少人對蘇美爾文明充滿遐想。但眼下,伊拉克的農業數據扯掉了這層神秘面紗。 翻開伊拉克的農業檔案,1958年的數據格外醒目。那時的兩河流域尚未經歷現代化改造,地理環境與古代相差無幾。全國耕地面積是4822萬畝,這是實打實的數字,經得住推敲。 ![]() 地理變遷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現實:古代蘇美爾王國只占現代伊拉克國土的十分之一。就在這塊不算大的地盤上,還有個棘手問題 - 鹽堿地??纯串敶K鹽城就知道了,那兒差不多一半的耕地都是從鹽堿地硬生生改出來的。古代蘇美爾人面對同樣的難題,沒有現代技術,能用的土地就更少了。 別忽視一個關鍵因素:古代農業必須休耕。沒有化肥的年代,土地連年耕種會掏空地力。糧食產量就得打對折,因為每塊地至少要休一年才行。就這么算下來,蘇美爾真正能用的耕地,撐死了也就800萬畝。 這還不算完。翻翻歷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鐵器普及,農具先進,小麥畝產也就70來斤。再看古羅馬,種一份收四份就算不錯了。英國到了1200年,一畝地也就出產54斤小麥。就連2018年的伊拉克,用上了現代農業技術,小麥畝產也就300來斤。 ![]() 古代蘇美爾的土地產出能有多少?退一萬步說,就算能達到80斤,遇上災年可就慘了。五年平均下來,一畝地能有50斤產量就不錯了。這可不是隨便說說,是扎扎實實的農業規律。 按這么算,800萬畝地,年產糧食4個億斤。古人沒啥油水,主要靠糧食果腹,一天得吃兩斤。麥子打成面粉還得折損,一斤麥子頂多出八成面。這么一算,這點糧食最多養活54萬人。 重點來了,別以為54萬人就是人人能搞科研做學問。蘇美爾是個奴隸制社會,干活的奴隸占了大頭。看看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明白了,底層人口占到七成。按這個比例,蘇美爾的自由民也就15萬人。去掉老弱婦孺,能干實事的男丁不到5萬。 這5萬人里頭,得有人當官,有人打仗,有人做工,有人做買賣。真正能搞學問的能有幾個?可偏偏就這么點人,硬是搞出了讓后世驚嘆的文明成就。 說到底,光靠想象解釋不了這個謎題。得拿出鐵一般的證據。 蘇美爾文明的人口上限由糧食產量決定,這是繞不過去的鐵律。就說那片土地吧,鹽堿地橫行,水患頻發,農業生產天天提心吊膽?,F代伊拉克農民種地,一年豐收一年歉收都是常事。古代條件更差,收成肯定更不穩定。 ![]() 古希臘把一萬叫做“無法計數”,阿基米德研究數學時用一億當起點。反觀蘇美爾,據說能輕松處理15位數。這前后反差也忒大了點。更奇怪的是,這些說法都找不到靠譜的歷史依據。 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勢平坦,一旦遇上極端天氣,很容易全境絕收。照理說,這種災害百年總得來那么一次。但奇怪的是,歷史記載里愣是找不到這樣的大災荒。這未免有點說不過去。 農業生產力決定著一個地區能養活多少人,人口數量又決定著能有多少人從事文化創造。這不是什么高深理論,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 現在擺在眼前的是兩條路:要么承認蘇美爾人口數據有水分,要么就得說他們個個都是大師。但凡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有點了解的,都知道后一種可能性有多離譜。 一個文明的發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光靠幾個天才,是支撐不起整個文明體系的。這么算下來,蘇美爾文明的真實面貌,怕是遠沒有流傳下來的那般神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