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或許是出于一種“體面”吧,劇本圍讀如今多少帶點人情世故。 這種行業外的人看來搞不清狀況的交流形式,經過一位青年演員的吵吵嚷嚷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對了,1月9日這位演員官宣退圈,從此不提劇組事。 “劇本圍讀”是什么意思呢? 按字面理解,當然是“圍著讀劇本”。 理論上當演員與劇組簽約之后,就會收到完整的劇本,由導演聯絡約定某個具體的時間,與其他演員(通常是全體演員)一起在劇組或其他相對私密的地點,選取某一段臺詞進行頌讀,對自己和別人的角色有大致的理解。 通常第一次劇本圍讀不要求演員對角色有多深刻的理解,照本宣科之后,如果再遇到較真的導演,還會要求演員提交一段“人物小傳”—— 通過劇本理解自己所飾演角色的外在與內在特質,以及在故事中的作用等等。 ![]() 寫“人物小傳”也是極考驗演員專業素養的事情,我們偶爾會聽到某導演大贊某演員撰寫“人物小傳”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籮筐,然后評價其對角色的理解如何深刻等等。 但寫“人物小傳”并不意味著一定要進行“劇本圍讀”,也有可能是在演員自己看完劇本后的理解。這種情況也很復雜,畢竟演員咖位不同,不是所有演員都有時間一定能按導演要求聚在一起圍讀劇本。 說到底,全看導演自身的業內實力和包容度: 我弱彼強,劇本圍讀就是一紙空談。 我強彼弱,劇本圍讀就是藝術追求。 這種拿捏和博弈,竟隱約…… 像極了愛情。 按照業界理解,劇本圍讀的作用有三: 一、它能在短時間內拉近所有演員彼此的距離,通過角色設置和臺詞預設彼此在作品中的人物關系。 二、它能起到“先進帶落后”的示范效果,讓演技相對好(不分咖位)的演員通過圍讀中的角色交流,讓演技“略”有些生澀的演員被動進入狀態。認識到自己所飾角色的位置。 三、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分擔導演挨個找演員說戲的時間,基本上對角色有什么疑問,大家都在圍讀之時當場提出,或解釋或修改,然后正式進入拍攝狀態。 是不是很完美? 所以“劇本圍讀”重要嗎? 重要。 那它是必須的嗎? 理論上是。 為什么說“理論”呢? 因為現實和理想也“略”有些差距。 ![]() 眾所周知,凡事就怕一個“略”字。 這一“略”,就可能論出個紙短情長出來: 你說大家都要圍讀劇本,規矩擺在那里,不增不減。看似藝術追求,實則看人下菜碟。 這就是為什么前陣子某年輕演員總拿另外一位演員不參加“劇本圍讀”說事,指控他耍大牌的原因。這話外人聽了就很迷糊,啥“讀”啊這么重要? 它牽扯到的不只是儀式感,還是一種專業性,更是導演對演員,尤其是主演在合作期間的配合度的體現。 人家指責的理由很明白: 柿子揀軟的捏,小演員被拿捏,導演說什么聽什么。大牌演員反而要哄著拍,別說劇本圍讀了,為了大牌演員改劇本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甚至大牌演員自己都不用出面,經紀人指點一下,覺得這個角色某些言行和扮相不符合演員的既定路線,那就要改。 小演員沒處說理去,老實一些的就暗下決心,好好努力成為“大牌”,也有讓別人改劇本的資格。不“老實”的索性撕破臉吐槽,但偏偏忘了科普什么是“劇本圍讀”。因此眾人在吃瓜時一頭霧水,后來風向逐漸變成了“你看他是不是裝窮”之類的八卦。 可悲,不可嘆。 悲者,行業的特殊性讓踩低捧高成為常態。 不可嘆者,卻是自古以來的人情世故,全看自己和別人幾斤幾兩,有時候守規矩的前提是沒資格“反”規矩。而通常對自己要求較高的導演和演員,是一定要“圍讀劇本”的—— AI再先進,呈現出來總不是那回事。 可如果AI已經先進到看不出破綻了,那要演員和導演干嘛? 說點輕松的。 “圍讀劇本”兼具的溝通和建立信任的功能不可忽略。 畢竟圈子就那么大,演員們經常合作的機會很多。 有的人剛在上一部戲里演父子,這一部戲里演兄弟。或者前一部里演夫妻,這一部里演母子等等,這些情況很正常。 演員也是普通人,他們也需要心理適應過程,包括面對和自己相熟的,不熟的合作伙伴,憑什么在短時間內對著這張臉有了飆戲的“感覺”呢?現場臨時拍肯定是沒戲的—— 不但容易出現入不了戲的狀態,還容易因為導演不滿意導致全劇組工作白瞎。 那么舉行“劇本圍讀”的作用來了: 忽一日,眾人同聚,室內坐若干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導演,大咖居右,小咖居左。小咖共閱一手卷。導演右手執卷端,左手撫大咖背。小咖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 正經劇組和較有掌控力的導演一般都會在這個時候請所有演員到場,劇組主創團隊如編劇、制片人等也都會在。對于一部作品的構建而言,“劇本圍讀”必是大家建立信任進入狀態的關鍵。 主創團隊憑借演員們圍讀時的狀態,有時也會主動對劇本進行相應的調整—— 對于首次合作的導演與演員,雙方都要嘗試根據對方的表演風格結合角色特質,努力達到最完美狀態。 總體上,所有人員圍讀劇本時呈“口”字形圍坐狀,這一刻我認為是最能彰顯職業素養的神圣之時。 也正因為如此,在選用大牌演員時,導演的作用體現出來了: 是嚴格要求?還是聽之任之? 本世紀初,坊間流傳某大導演拍攝一部經典武俠劇,原本請的是一位硬漢男演員,奈何對方頻頻耍大牌,根本不配合導演的工作時間,讓全體劇組成員都根據自己的作息和喜好工作,最終導演忍無可忍,把他換掉。 我本人某年也親歷過一位彼時當紅的女星在片場讓所有人等了幾個小時的情境。 十幾年過去了,我現在還記得大冬天里為了拍一場戲,生讓大家等得沒了脾氣。中午的拍攝,晚上人才來,化妝用了三小時,期間人家助理還去拿了趟外賣……最后拍了不足20分鐘結束,真正做到了“充電倆小時,使用五分鐘”。 這樣的人,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不可能參加什么“劇本圍讀”。 人家就是覺得憑一張臉必然大“賣”。 當然,可喜的是上述男星和女星后來都漸漸泯然。 影視行業再怎么樣,總還是有一些認真的人在做事情。“口碑”這個東西呢,你說它沒有吧,它真的存在。都說粉絲經濟香,流量明星棒,但最終落點還是個人品質,這個品質就包括職業操守和做人操守。 所以凡事不可盡絕,紅一時可以,紅一世很難。 比如我對劉德華這類老藝人,盡管多有演技和作品上的不同看法,但一直支持他: 人家真配合所有劇組的安排,不僅配合,他居然會蹲在地上和群演們一起吃飯,同勞平等。 如《失孤》中他對角色的鉆研,至今令我嘆為觀止。我不是說他多努力讓我有多感動,而是我對一種演員應有的狀態的贊賞。 ![]() 按某些粉絲的話說: “哥哥是神……” 有些人不做人,想做神,但神是虛無的。 有些人不做神,想做人,而人是永恒的。 這就是演員和演員之間的不同。 “劇本圍讀”的話題不宜過多展開。 我如此認為。 所以表揚的我都指名道姓,其他的我則欲“媽”又止。 畢竟這樣的人雖不多見,但也不在少數。 如今文娛行業發達,各種消費產品充斥。演員不再只是講單純的影視表演。行業在特殊時期收縮時不少演員還去兼職直播帶貨,按現在的形勢發展,今后這將是大量冗余的年輕演員和一些年歲漸長擠不進賽道的中老年演員的必然發展路徑。 人性是逐利的,任何行業都不能免俗。 但如果只逐利,事情就不妙了。 假設一個演員已經有了“紅一世”的錯覺,那么一切行業內的要求與規范還能否銘記在心?答案顯而易見。 那么回到引發“劇本圍讀”的肇源—— 娛樂圈很復雜,遠不如單純的,一門心思地扎進文藝創作中有快感。 因此我也無意站隊誰是誰非,畢竟它就是個羅生門,從誰的角度看都是一個新的故事。 此番撰文的目的很簡單: 一是科普,“劇本圍讀”對于一群有志有心有力搞藝術的人的神圣性很高,且不容怠慢。況且大家都這么做,偏偏你特殊,口碑慢慢就會在圈子里傳播開。 二是期待,許多年輕演員無論誰開始頂著“流量”的名頭遭遇非議,時間和作品能證明他自身的優秀品質,無論是演技還是為人。這類演員,我希望越多越好。 至于“劇本圍讀”還能否喚起一些演員對于影視表演的初心? 同樣也看個人素質。 我相信所有行業都需要經歷一個去劣存優的過程,演戲好不好和態度正不正,都是考驗演員及導演對作品藝術價值的標準。 包括對“圍讀劇本”的態度。 這些標準,直接影響到市場和觀眾的消費選擇,以及一個行業未來的生態環境。 時間不能證明別人演得好不好,時間只能驗證我說的對不對。 你覺得呢? PS:最后一句給我整得,竟有些寫“百家號”的錯覺。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微信公眾號lD:siweidushu “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