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的孩子VS現在的孩子 當下,不少家長和老師都在抱怨,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懂事了,反而變得更加“聰明”,難以控制。 他們認為: 在過去的孩子:聽話、懂事、順從 在以前,六七歲的孩童早已成為父母的小助手,他們對家長的指令言聽計從,即使偶爾犯錯挨打,也從不懷恨在心。在學校里,這些孩子們展現出了非凡的紀律性,課堂上常常是一片寧靜。他們不僅富有責任心和進取心,而且聰明懂事,是家長和老師的驕傲。 現在的孩子“煙霧彈”:小霸王、小皇帝、自私、叛逆 現在的孩子,說什么都不聽,稍有怠慢便是一場“戰爭”。老師們也說孩子難管,說不得罰不得,一點責任心都沒有。很多人都覺得,是現今這個社會、手機、電視、網絡把孩子們教壞了。于是,家長們限制孩子看電視、上網,但情況不但沒有好轉,還釀成了一樁樁家庭悲劇。 現在孩子的真相:獨立、創新、自信。 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們的教育和成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更加渴望探索和實踐,培養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孩子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具競爭力。 同時,他們也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此外,現代科技的發展也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平臺。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他們可以輕松地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并與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聯系。這不僅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也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也許你會說,根本看不到孩子的獨立、創新、自信在哪?這個問題就得考慮到孩子涉及的三個重要教育環境,家庭、學校和社會,家庭的學校是否是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規律?是否從全面發展出發?社會是否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02. 當下 “管不住”孩子的原因 其實,在現代家庭中孩子們不再像以往那樣聽話、懂事、順從,這背后的原因與家庭成員關系的演變密切相關。
?? 過度寵愛:有些家長從小對孩子寵愛無度,百依百順,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會變好。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放任的態度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多,親子關系也會變得緊張。 ?? 錯誤的管教方式: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只注重“管”這個動作,孩子不聽話就發脾氣、大吼大叫。這種方式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不被尊重。 ?? 缺乏陪伴:一些家長平時工作忙碌,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好不容易有空了,卻只關心孩子的學習,甚至教訓孩子。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更加不配合。 ??????????? 家庭成員態度不一致:如果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態度不一致,孩子就會感到困惑和不安。例如,媽媽不允許孩子多吃巧克力,而爸爸卻給他吃;媽媽不讓看動畫片,孩子就去找爸爸。這種不一致的態度會導致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 缺乏界限感: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渴望獨立和自主,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如果家長還是用以前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各種小事都要管,溝通也簡單粗暴,那么親子之間的矛盾就會激化。舊的管教方式也不再適合現在的孩子。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家庭教育和家庭關系的變化,找到適合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成長為有責任感、有上進心的孩子。
①老人幫帶小孩。 由于生計所迫或者欲望太多,許多孩子的父母都選擇背井離鄉到沿海城市務工,把孩子丟給老人監管。老人往往出于對孫輩的疼愛,更加溺愛孩子。這就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不深,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種金錢交易。孩子想要什么東西,父母就用錢來滿足,而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和陪伴。這種關系的疏離,使得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根本不愿意聽。 ②父母教育配合不當。 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和媽媽的角色都非常重要。然而,現實中卻常常出現爸爸教育,媽媽不懂配合的情況。例如,爸爸可能在教導孩子要勇敢面對困難,而媽媽卻在一旁心疼孩子,說爸爸太嚴厲了。這種不一致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無所適從,最終導致教育失敗。 ③缺乏好家風、家規 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好的家風、家規,就像一艘沒有航向的船。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家規是家庭行為的準則。沒有它們,孩子就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比如說,有的家庭沒有尊老愛幼的家風,孩子就可能對長輩大呼小叫;沒有誠實守信的家規,孩子就容易養成撒謊的習慣。 ④ 沒有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庭中充滿了爭吵、冷漠,孩子的心理也會受到負面影響。他們可能會變得孤僻、焦慮或者暴躁。在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更加積極向上,充滿自信。 ⑤ 缺乏人際交往關系場景教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會如何與人交往。然而,很多家庭卻忽視了這一點。在家庭中沒有為孩子創造人際交往的場景,導致孩子在外面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比如,孩子到了幼兒園或者學校,不知道如何與小伙伴分享玩具,如何與同學合作完成任務等。 03. 孩子的教養,來自于父母的修養 教育來自生活的點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戰場。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孩子的很多行為模式都是學習父母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家里成長,家庭的氛圍,父母的思想,做人的準則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 孩子在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雖然有各自不同的天性,但是在父母的影響下,身上也或多或少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正如盧梭所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義重大。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托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 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背后站著有修養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04.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高度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孩子會下意識地去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會努力去抵達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 所以,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無巨細的體貼照顧,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個好的父親,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為孩子做好榜樣,這在未來將會決定孩子所能抵達的上限。 奧地利關愛女孩協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提問:如果一個家庭有一雙兒女,但只有一筆教育經費,你投給誰?他們的答案是:投給女孩。因為教育了一個男孩,你只教育了一個個體,而教育了一個女孩,你就教育了一個家庭,教育了一個民族,教育了一個國家。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學》一書中所說:“孩子道德發展的源泉在于母親的智慧、情感和內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發展中變得如何,決定于有什么樣的母親。” 一個人的品德如何決定了他是否能夠在社會中立足,是否能夠和人好好相處,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則性錯誤。這樣的人,可能不會有十分驚艷的表現,但是勝在踏實穩定、耐力悠長,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遠一些。 父母有什么樣的觀念、想法、追求、眼界和格局,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有可能,孩子長大后的模樣,就是父母本身的模樣。 學校的老師,最多只能算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過客。而家中的父母,需要一輩子教育孩子如何為人、處世。兩相對比,父母的教育更重要。 父母的教育,本質就是原生家庭的教育。有的孩子,會因為原生家庭的教育而獲益滿滿。而有的孩子,會因為原生家庭的教育而傷痕累累。 有格局,有遠見的父母,才是孩子一輩子的貴人。 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父親和母親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發展的失衡。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疼是疼,教是教,無規矩不成方圓。 父母要有大格局才能為孩子開好局,管得住孩子,才能避免出現殘局。 ![]() END |
|
來自: jackeyqi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