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是理學家,洞察宇宙之機,思想深邃,品德高尚,為時人所重,但他又熱愛生活,喜歡交友,并有很強的分享欲,留下了很多詩篇。 據統計,邵雍一生大概寫了1556首詩,內容涉及風景、心情、天氣、思辨等多個方面,有的詩淺顯易懂,有的詩猶如白話,有的詩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傅欽之是邵雍的好友,他曾問邵雍為什么那么好“吟”:“詩似多吟,不如少吟。詩欲少吟,不如不吟。” 這是勸邵雍沉默是金,少說為妙,對于好友的勸誡,邵雍是這么回復的:
一生超1500多首詩,邵雍為何愛吟詩?他自己說得明白,不多不少! 所謂禍從口出,傅欽之的勸誡是有道理的,智者無言,大智若愚,以邵雍之才智,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 關于傅欽之這個人,資料不多,但從司馬光的《寄題傅欽之濟源別業》來看,他應該是身家不菲,至少是個富家翁和雅士:
家有百多畝的長竹竹林,這比邵雍闊氣多了。對于傅欽之的話,邵雍表示自己吟詩是不多不少,不能不吟,也不必多吟,如芝蘭在室,如金石振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這就跟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邵雍一首詩,就解釋清楚了他為什么吟詩很多的問題。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清楚自己的情況。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記所思。 除了答復傅欽之的一首詩外,邵雍還寫了幾首《首尾吟》,大談自己為什么愛吟詩的緣故。
邵雍說得清楚,吟詩不是目的,詩其實是記錄他的思想、意念。人生苦短,少年時候的往事皆如夢境,而到了老年呢,光陰飛逝,光景變幻也是飛快。 這個世界上的物質都不屬于自己所有,想一想,從古至今,不管是金錢、土地等,還是賞心樂事,誰能永遠保留?
一切都是剎那無常,一切都是緣起性空。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人活著總要做點什么來對抗這個世界的虛妄。 始信詩能通造化,堯夫非是愛吟詩。 這是另一首《首尾吟》,在這首詩里,邵雍提到他不是刻意寫詩,而是心情流露,自然而生:
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知道邵雍確實“得道”了,他已經洞察了天地之機,宇宙變化有了深沉的理解。 邵雍要分享其心得,詩歌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體裁和工具,詩為心聲,其中蘊含靈機和真意。我們千百年后還能體悟其心其意,就相當于薪盡火傳了。 詩能夠通達宇宙的造化,邵雍所說不是虛言。 ![]()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語道時。 道不遠人,天地萬物皆在道中。文字和語言是人類知識、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道”在書籍,“道”也在詩中。
讀詩可以悟道,可以激發人的靈性,邵雍的心得體會,所思所想,其實大都記錄在了詩歌之中,我們平常所說的神交古人,就是與古人的思想共鳴,了解其想法,知道其人是怎么想的。 要知道人的情感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對于自己的心境,邵雍認為已經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了,克服了貪欲和虛榮心,沒有絲毫的嫉妒,什么心念都是好的。 這樣的情況,哪怕是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所以邵雍要以詩來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