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觀點: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家長是孩子的總教練。總教練的主要任務是,決策(1)學到什么程度?高中走不走競賽道路?(2)在哪學? 在哪個學校、哪個機構,上哪個老師的課程?(3)階段性目標是什么? 具體的教學細節內容可以交給學?;蛘邫C構的老師,他們的角色是執行教練。當然,這幾個決策問題,需要征求孩子的主觀意愿和專業數學老師的建議反饋。主要原因還是低成本且高質量的老師資源不夠,在20人班以上,我認為老師就很難做到給每個孩子他最快成長所需要的足夠關注。3. 如果要學數學競賽,從什么時候開始?怎么安排內容進度?用什么教材?在哪個機構/學校上課? 首先,淺奧(比課內略難一點的,類似于課內壓軸題的難題),是建議大部分同學都要學的,詳細原因可以看 “小學奧數”三問二十答。 這個問題說的是,學習小學的深奧,未來初高中,走不走數學競賽? 這個問題最好能提前考慮。因為: 一,涉及到小學數學如何更科學地學,既保證應試能力,同時不降低上限。 二,初中能進入競賽強校,獲得更多教學資源的支持。 下面是一些競賽苗子早期的特征,看看孩子具備多少條? 1. 有興趣,數學問題討論起來眼里有光,自己比較愿意花時間學; 2. 不怕難題,一個問題可以想10分鐘(小學低段)- 30分鐘 (小學高段); 3. 有數感,2/3位數的四則運算口算的快,可能會自己發明簡便算法;4. 喜歡鉆研問題,不限于數學問題,經常會問為什么,或者一些讓大人吃驚的好問題。6. 常規數學不用上輔導班都如同切瓜砍菜一樣簡單;比較容易。目標就是常規優秀,時間控制好不多花,達到小升初的目標學校的要求。多的時間,一可以用來學英語,不少北上的娃都是初一達到PET難度,這樣初中以后就不用專門再學英語,也很實用;二可以用來參加體育活動,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培養體育精神;三可以用來其他興趣愛好。首先,要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先做作業后玩耍,上課認真聽講,字寫端正,錯題認真改等等。小學數學(奧數)各類教材繁多,最經典的書籍難度分級從低到高分別是- 競賽階段:學而思秘籍,高斯競賽數學課本,高思導引,華杯賽,學而思創新大通關,明心資優,MO競賽教程。
選擇一套孩子覺得大概自己能做70%的課本,認真做完就可以了。不懂的都搞懂,尤其是底層的邏輯,注意不要只背方法。 沒有必要選幾套,大概率沒時間做完,而且也有重復。 當然也沒有必要一次性買六個年級一套的,先買一個年級的,難度不合適馬上就換。 三年級以后,該報班報班,該培優培優。 背誦模型和套路,也不是不行,把考試對付好就行。 在一個培訓班里面,努力學習,太簡單了就升班,太難了就降班,只要把該學的內容學懂、同時不喪失興趣即可。 特殊情況,如果有的競賽強校的最高端班型,開始要仿照大學選拔或者新高考數學命題的一種“現學現考”的模式,那么上面的報班和選老師時,注意有這方面訓練內容即可。 三年級以前,如果家庭條件具備,依然可以只做家庭教育。最關鍵的,一定要避免不會就直接告訴答案,而是需要慢慢引導,探索,發現。比如說你要教2+3=5,學過1+1=2。孩子不會做的時候,你就不能直接告訴他2+3=5這個答案。你要讓他理解1+1=2這個過程里面,怎么逐漸的過渡到2+3=5。這里面又分成很多小步,你要引導他慢慢把這些小步,就一點一點的發現,自己把它過度過去。這種教法就非常費時間,但是從長遠來看是最好的,因為孩子在這里面的學習的過程是非常積極主動的。 不是背了公式,套公式做題。 更詳細的具體做法可以參考李木易爸爸的一些經驗分享文章(待轉載)。 三年級以后,認真選班和選老師,教材跟班,做好家校配合。不知道誰好?家長和孩子可以多聽課對比。B站上類似視頻資料也很多,如果一個現場的老師不如B站視頻教得好,應該能馬上就發現。怎么樣的老師是可以追隨的呢?可以參考胡小群老師所列的分級標準: 第一級,專注于口訣、套路、大招、二級結論、幾何模型的老師,可認為“不合格”,甚至是教育騙子; 第二級,正兒八經講解概念、公式和解題思路,能好好把一個問題講明白的老師,可認為“合格”; 第三級,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深入挖掘基本概念,不僅解釋概念的“是什么”,還能引導概念的“為什么”“還有什么”,注重不同問題背后相通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的老師,可認為“優秀”; 第四級,在第三級的基礎上,傳遞數學之美,甚至上升到了一些哲學層面的東西,可認為是“神仙級”的老師。這個級別,有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 如果選得不好,孩子會變成背了公式模型去做題,短期看起來考試很厲害,實際上數學上限就像智子封鎖地球科技一樣被鎖住了。在一個培訓班里面,努力升班到最高班型,再努力進本省市最好的班型之一,要把該學的內容學懂、不喪失興趣、同時還要依賴于老師開發上限。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孩子小升初考試奧數考出來差不多,但實際上數學思維能力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教材部分跟班最好。沒有特別必要把各類教材就練一遍,小學奧數有很好的基礎后,可以進入初中知識的學習。做好家校配合,給孩子提供堅定的支持,根據老師的反饋調整家庭教育的側重點,關注孩子作業、訓練完成情況,尤其是思考深度,同時把孩子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老師,協同配合好。這個時代我們缺乏的不是學習資料和學習工具,我們缺乏的是正確的方法論以及一點小小的、傻傻的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