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記錄,石佛村摩崖造像群在北京地區摩崖石刻界小有名氣,是北京古跡發燒友的必選之地,主要是北京摩崖造像很少,質量又很差,明朝的時候,做為一個帝都,每個村都有自己所供奉的寺廟,城里的每個街巷也有自己所供奉的寺廟,那些皇家寺院,王公大臣和太監家廟更是譽滿京城,據說帝都輝煌時期有三五千座寺廟,寺廟里的各種神佛造像都美輪美奐,足以令世人嘆服。老百姓平日里在家附近拜佛,遇到大事就去趕廟會,沒有人會想起在山區野外的摩崖上鑿個佛像,沒有社會需求啊,所以帝都的摩崖造像是鳳毛麟角,不怕那些石窟造像多的地區笑話,物以稀為貴,如今我們北京在摩崖上有個小佛龕就寶貝的不行,何況石佛村有十九個小佛龕,可以稱為北京之最了。 再說明朝的時候,帝都的石匠們也很忙,世世代代的手藝都是為皇家的陵墓服務,王公大臣們的陵寢,太監高官們的墳頭,都需要精湛的石刻工藝制品,皇家石匠們沒有時間做摩崖造像,這種野路子的活兒,只能交給民間石匠,缺乏大師人才啊。再說石佛村,現在是廢了,過去是去戒臺寺和潭柘寺的主要進山古道,明朝天順和嘉靖燒香的香客越來越多,因為家里附近的寺廟如同居委會,大事管不了,皇家寺廟好比佛界高管,只負責戰略決策,不管人間瑣事,只有山里的菩薩比較清閑,愛管閑事,許愿往往靈驗,自古以來百姓就信這樣的口碑傳銷,山里的寺廟就越來越火,城里的寺廟看不過去,想出妙法截住戒臺寺的第一注香火,于是請人在去戒臺寺的山路巖壁上做了第一個摩崖佛造像,做的不大,一米見方,但是位置極佳,從古道上香的客人都要拜一拜,城里的寺廟立刻變得靈驗了,其他城里的寺廟也紛紛效仿,幾十年的光景,這塊石壁上出現了十幾個佛龕,形成了今天的規模,這些佛龕都不敢署名,只有一個最偏僻的佛龕非常小心地刻上寺院的名字。 這條古御道除了摩崖造像,還有古井龍王廟遺址(石刻)、修路摩崖(石刻)、阿佛摩崖石刻和戒臺寺最美石牌坊,附上照片。 關于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真正歷史推測,我鄭重推薦看古跡群各位老師的帖子: 一、勤業齋老師,在“門頭溝區文物古跡——永定鎮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博文中,引用了九本資料和文獻:1、《日下舊聞考》,2、《帝京景物略》,3、《門頭溝文物志》,4、《在門頭溝的版圖上——永定鎮》——《石佛村的摩崖造像》(齊鴻浩),5、《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下》244-D20 石佛村摩崖造像〔永定鎮石佛村·明代·區文物保護單位〕,6、《京西古村》,7、《北京門頭溝村落文化志》,8、《京西進香古道》,9、《北京不可移動文物目錄》,和一堆不同時期的石佛村摩崖造像群的照片,把這處文物解釋個透徹,信息量之大害的我的老手機看帖就死機。 二、頤和吳老老師,兩篇教科書式的博文,一篇《北京最精美的明代石牌樓》把石牌樓上28座佛像都照活了,連日本兵的涂鴉都有,再開貼寫這個石牌樓只能是復制粘貼了,另一篇《門頭溝石佛村探秘》,以豐富的石刻積累知識和精湛的攝影技術把造像來龍去脈解釋一遍,有加上自己的旁證,比如秘密崖石刻造像,神仙洞石刻,2011年帖子讓后人無法有新的發現,而他自己總有不斷的發現。 三、有孔銅錢老師,博客文章少而精,以古跡覆蓋全面而著稱,其中《門頭溝永定鎮的文物古跡(一)》,《龐潭古道及盧潭古道》兩篇博客,包含了蘆潭古道的歷史和現存遺跡,如古跡地圖一樣,需要反復欣賞,必要時做筆記,可以說,如明燈一樣指點著古跡發燒友前進的道路。 四、古跡尋游老師,博客以照片形式記錄著古跡的變遷,凡是眼睛看不清楚的,忘了拍照的,不認識古跡群各位老師的,都樂意去他博客中尋找答案,一定能解惑而歸。 五、還有北京古跡群的其他老師,認真圖文并茂記錄古跡的現狀,本人表示欽佩,其實我最感謝的是把上面這些老師聚在一起的群主,天翔128群主,總是見他如數家珍般地多次反復尋訪古跡,只寫第一次的感受,這次又是他老人家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自帶著我,看了北京最精美的石牌樓,看了傳說中的進香御道,蘆潭古道中石佛村至戒臺寺段,看了二處石刻,阿佛和修路摩崖石刻,看了著名的造像群,看了井泉龍王廟遺址,沒有高人指點,憑借再好的書面介紹,很難一次就看全石佛村古道上的遺存。 剩下能做的事情,以齊鴻浩老先生的文章做說明,對號入座,把佛造像照片上加上簡單介紹,今天陰天下雨,想起佛造像的佛龕應該有避雨的設計,減少雨水沖擊的破壞,心安了。 (難拍攝和舊照片部分借用頤和吳老、勤業齋、有孔銅錢的博客照片,感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