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書,它只講學習的故事。 一本好書應該以一個好的問題開始。 這本書的問題始于,我的侄兒李博文曾問我:為什么要上學?為什么要學習?學習有什么意義?學習是什么? 我從幼兒園讀到博士,差不多從五歲學到三十五歲,卻說不清楚學習是什么?學習對我們每人究竟意味著什么? 如果學習不僅僅是在學校學習,學習是什么? 如果學習不僅是人類學習,動物、機器也會學習,學習是什么? 如果教育有自己的目的,學習該怎么辦? 學習是什么?或許可以先問,學習不是什么? 學習首先不是受教育。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去”教育,正如醫療的目的是“去”治療。 人們去醫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去醫院,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終身治病。 同理,人們去學校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會學習,是為了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生活,而不是為了終身受教育。 學習與健康一樣,才是人之所欲所求,而教育不是。 然而,我們常常,只見教育史,未見學習史。 學習如此重要,該為學習立傳寫史。 學習是什么?或許也可以問,我們是通過什么來學習? 正如,所有的媒體都是教育媒體,所有的教育都是通過某種媒體來教育。 人類正是通過語言、文字、紙、印刷、電子等等這些內在外在的媒介來學習,并形成不同的教育與學習形態。 媒體追求信息傳播的廣度,教育追求信息傳播的深度。 信息媒介改變知識形態,知識形態改變學習方式。 每一次媒介的升級帶來知識形態的變化,隨之而來學習方式的革命。 人類總是通過某種媒介來學習思考,正如人類總是以某種工具來生產勞動。 勞動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學習是人類的自身生產活動,學習甚至是最偉大的活動。 因為當人成為目的本身時,學習既是人改變的手段,也是人改變的目的。 “如何學習”將比“學習什么”重要得多,而更為根本的是“為什么學習”。 學習如此重要,該為學習立傳寫史。 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整個世界已被新冠病毒感染了。 貿易戰、民粹化、去全球化……世界進入一個大變局時代。 我在這里寫的很多東西與這些威脅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在大變局中,唯一有什么能保證你成功的,就只有學習,學會應對變革。 不會蛻皮的蛇會死,不會學習的人會淘汰。 而其中最大的變局,就是孩子要面對的。 知識爆炸、教育改革、“雙減”之后,孩子該怎么學習? 不僅教培機構盲目,教師迷茫,教育專家也困惑,家長更惶惑,于是普遍焦慮。 事實上,面對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巨大變化帶來的挑戰,教育改革、知識經濟、終身學習一直是社會熱點話題。 然而,關于學習,人人都能說一點,可是說不清。 學習如此重要,該為學習立傳寫史。 全書簡介 《學習簡史——從動物學習到機器學習》,這本書分為三篇:動物學習、人類學習、機器學習,總共6章:動物學習、語言學習、文字學習、書本學習、電子學習、機器學習。 全書對“學習”本質溯源,由動物(和作為動物的人)學習到人類學習,由人類學習到機器(或作為半機器人的人)學習,由語言學習、文字學習到電子信息學習,由教育到學習,從教育的學習研究擴大到哲學人類學的學習探索。 于宇宙而言,學習是信息處理;于生命而言,學習即進化;于人類而言,學習是人的本質;于社會而言,學習是人的生產;于個人而言,學習即改變。 關于學習,記憶知識很重要,提升智能更關鍵,而喚醒激蕩意識才是根本。 前篇 動物學習 第一部分 動物學習 大約37億年前,宇宙間一顆叫地球的行星上,誕生了最早攜帶有基因的單細胞生命。不僅動物會學習,植物也會學習,甚至DNA也在學習。這源于生命反叛宇宙,而大腦反叛基因,文化取代進化,人成了一種會學習的動物。學習就是建構大腦,學習不只是“學習神經元”,基因組決定一人,而連接組定義一人。因此,懂腦才會學。然而,大腦很奇怪,關于大腦的說法很多都錯了。比如,只用了大腦10%、左右腦的傳說、一條叫“智商”的幽靈、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而最大的誤解是嬰兒大腦只是一塊白板,相反,嬰兒是最強大的學習動物。嬰兒不僅是天生的的數學家、偉大的物理學家和藝術家,更是最強大的語言學習機器。 中篇 人類學習 第二部分 語言學習 約5萬年前,晚期智人發出第一聲清晰的語言。因為語言,人類區別于動物并成為地球主宰。然而,即便螞蟻也有語言,人類語言有何不同?人類語言一直是一個謎,究竟是進化還是“文化”造就了語言?事實上,語言進化就像一段召喚“七龍珠”的過程。而且,不僅人類語言特殊,更特別的是,人類通過語言來學習。正是通過語言來學習,智人戰勝尼安德特人成為最后的人類。人類通過語言來學習,那么,語言決定思維嗎?如果語言不是用來表征世界的,那么,語言是用來思考的?語言的真正作用其實還是信息交流。語言如此重要,該如何學習語言?語言學家發現,學習語言越小越好,外語是學不會的。人類在這個階段還是沒有學校和教師的學習。 第三部分 文字學習 約1萬年前,人類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出現。語言讓人類區別于動物,而文字讓人類文化而進入文明時代,文字重塑了人類意識,柏拉圖對此很敏銳還曾抵制文字書寫。因為文字不等于語言,它還有一個圖像符號源頭,最早的文字源于數字,先有數字再有文字,這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不僅如此,文字還由此催生了哲學,邏輯是文字的產物。數學是一種語言,但是,為什么數學與語文完全不同?數學之所有用正源自于這些不同。而文字的另一源頭則是口語,alphabet發明后拼音文字一統天下,漢字被看作古老化石而落后自卑。其實,漢字是最講道理的文字,并由此帶來思維差異,形成中西文化眼睛與耳朵的對決,象與范疇、興與邏輯的分途。文字如此重要,大腦如何閱讀?研究發現,閱讀悖論并不存在,文盲的腦確有不同。文字如此重要,文字的聽說讀寫能力幾乎等同于學習能力。如何學習閱讀,如何理解腦的寫作,成為最重要的學習。 第四部分 書本學習 大約1000年前,最重要的學習媒介紙和印刷發明出來。有文字書本才有學校,世界上最早的學校正是在文字發明之后。文字如此重要,不僅形成了文字讀寫學習的內在制度,而且還形成了學校學習的外在制度。不過,有文字還得有紙,最初的紙是泥板、莎草紙和竹板,這是古希臘學校與孔子論學發生的物質條件,由此產生了軸心時代的知識轉型。不過,此后紙的發明讓中西學習分途,中國用紙學習有了太學博士,西方則一直到千年后還在用羊皮抄寫《圣經》。隨后,印刷成為文明之母,印刷促發了文藝復興與宗教革命,還引動了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知識在科學之后成為一種不同于常識需要專門學習,中國人不再能模仿的技術。知識形態改變引起學習方式變化,科學與工業革命后的教育,不同于古希臘學園的學習。現代教育源起于此時,因為文字的鴻溝,社會發現了兒童,然而,某種意義上,學校也成了兒童的隔離室。 第五部分 電子學習 100多年前,摩爾斯發明電報,隨后電話、電臺、電影、電視、電腦發明普及。這是一個李白不能適應的新時代,從讀文時代轉向電子時代、讀圖時代。人們為何愛圖像不愛文字?因為圖像閱讀感官欲望化。喬布斯、蓋茨為何不讓孩子用手機?因為圖像只擅長表現世界,而人是通過語言而非圖像來理解世界的。因此,在這個電子信息時代,人們該如何學習?學習內容受知識大爆炸的沖擊,學習技能受人工智能的挑戰,學習方式因互聯網土著而不同,學習目的也因知識經濟讓學習直接變現而重要。體驗經濟與人的生產,讓教育學習本身成為目的。然而,面對劇變的時代,教育焦慮了,500年來沒有變化,學校里學不到東西。人們開始質疑,在校才是學習?教育目的是誰的目的?教育的神話開始破產,教育找不到工作,教育改變不了階層,文憑不斷貶值,教育產業成為傳銷,學校還在扼殺學習,厭學其實是厭教。怎么辦?只有從教育到學習,廢除文憑主義,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去教育,教育對學習三項隱喻都是誤解。互聯網教育為什么失敗?因為只有互聯網學習,同樣,沒有終身教育只有終身學習。未來教育資金的最大金主不再是國家而是家長和個人,未來沒有教師,但有學習教練。電子學習時代一切都在變,學習哲學成為第一哲學。 后篇 機器學習 第六部分 機器學習 當下,模擬人腦的人工智能出現。人工智能因機器學習而興,機器模仿人類大腦學習。然而,當機器也能學習了,人類怎么學習?通過腦機接口,植入芯片,植入記憶,是否不用學習了?機器學習與學習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機器真的會學習嗎?大腦與電腦只是一種比喻,把人當機器來教,并不可行。學習是從“心”開始的,根本在于好奇心,好奇心是最好的學習動機,學習的未來在于意識,學習的目的在于喚醒激蕩意識。然而,機器會有意識嗎?科學家說意識是“物質的”,學習的未來究竟在哪里?人類的未來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