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隨著最后285公里順利實現“鎖邊合龍”,幾代人歷經40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給塔克拉瑪干沙漠織就了一條“綠色圍脖”——長達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 其實沙漠化治理并不是一個新話題,甚至可以說是高中地理中非常成熟的話題,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知識體系,經常在二輪復習中作為小專題出現。 點擊閱讀:《沙漠化及其治理技術》課件,永遠的熱點! 借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成功這個熱點話題,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沙漠化治理的相關知識。 一、概念與背景 沙漠鎖邊指在沙漠的邊緣構建生態屏障,阻止沙漠向周圍擴張。沙漠化會威脅周邊生態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導致可利用土地減少、風沙災害增多、掩埋村莊等。 二、主要措施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一套 1.生物措施:種植耐旱植物,如沙棘、梭梭樹。它們根系發達,能固沙,還能改善土壤,增加土壤肥力與濕度,為其他生物創造條件。 ![]() 2.工程措施:設置草方格沙障,用麥草等材料扎成方格,能防風固沙,截留水分,利于植物生長;建設阻沙柵欄、高立式沙障等,阻擋風沙前移。 ![]() 3.農業措施:推廣節水灌溉,如滴灌、噴灌,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沙區水資源利用率;發展耐旱作物種植,像駱駝刺,適應干旱環境,減少對水資源需求。 4.綜合治理措施:比如光伏治沙、引凌入沙等等。 光伏治沙的具體做法是鋪設光伏板,從而有效降低地表風速,防止沙丘移動,光伏板下安裝節水滴灌設施,種植綠色經濟作物等。 引凌入沙是在黃河凌汛高水位時,將洪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態環境,達到減輕防凌壓力和治沙的雙重目的。 三、意義與影響 ![]() 1.生態:有效遏制沙漠擴張,保護周邊生態系統,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局部氣候,降低風速,調節氣溫與濕度。 ![]() 2.經濟:保障周邊農田、牧場等,減少風沙對農牧業破壞,利于農業生產穩定;促進沙產業發展,如沙生植物加工,帶來經濟收益。 ![]() 3.社會:保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減少風沙掩埋與損壞;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減少風沙危害,提升生活質量。 四、考查方向 ![]() 1.措施分析:要求分析某沙漠鎖邊項目采用特定措施的原因及合理性。 2.影響評估:評估沙漠鎖邊工程對當地生態、經濟、社會的影響。 3.方案設計:給出某沙漠區域條件,讓考生設計合理的沙漠鎖邊方案。 五、未來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