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心理學家曾言:“人生多數痛苦,非他人所賜,實乃自我糾結。”此言非虛,細思極是。在紛擾塵世中,我們似乎與世界周旋,實則與內心相處。過于在意,則備受折磨;學會放下,方近幸福。成年人痛苦,常源于以下三點。
欲望無度
莎士比亞有云:“欲望如炭火,需冷卻,否則燒心。”人精力有限,欲望無窮。若任欲望膨脹,必被其反噬。唯有清醒克制,方能收獲美好。亦舒筆下胡先生,本安分守己,努力升職為銀行部經理,年薪百萬,家庭幸福。然他不滿現狀,貪欲漸起,終因貪污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心理學家休·麥凱指出,欲望與幸福呈曲線分布,欲望適度,幸福增;欲望過界,幸福降,痛苦至。知足者常樂,眼中皆風景;貪欲者心累,生活多枷鎖。
內耗不止
生活中,常有人無所事事卻身心俱疲。霍奇·柴爾德提出“情緒勞動”概念,指出負面情緒消耗能量,即內耗。內耗如情緒黑洞,吞噬能量,消磨意志。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外界眼中光鮮亮麗,內心卻壓力巨大。因念錯字被罰,他久久不能釋懷,心理壓力致其難以開口,只能用筆交流。節目被否決,他反復琢磨,睡不好覺,終患抑郁癥,52歲便滿頭白發。后他停工一年,與自己對話,心結漸開,回歸后坦然面對自己,更受觀眾喜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言:“自我批判最強烈,自己法官最嚴苛。”內耗根源在于不肯放過自己。成年人世界多挫折,若自我攻擊,能量速耗,問題難解。智者懂節能,心寬事順,目光遠大。
執念過深
民國女作家蘇雪林,年輕時崇拜魯迅,卻因一次見面魯迅未與其握手而耿耿于懷,記恨數年,甚至花費半生寫文大罵魯迅。她執念過深,朋友絕交,恩師責怪,丈夫離婚。作家王爾德言:“為己,必饒恕一些事,因無人能夜夜起身,在靈魂園子栽荊棘。”別人傷害、曾經挫敗、過往糾紛,皆如心間荊棘,回想一次,扎得鮮血淋漓。步履從容者,非無痛徹心扉,乃懂過往歸零,心靈松綁。對往事翻篇,非為饒恕他人,實為呵護自己。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合上心頭賬本,翻開人生新篇;告別過去陰霾,迎來幸福曙光。
人生多歧路,走向何方,由心決定。欲望纏身,清空杯子,卸下心頭包袱;思慮裹挾,放空精神,踏出內耗怪圈;記憶翻滾,合上仇恨賬簿,掙脫執念牢籠。生活之路不平坦,但我們在修行中安頓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