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縫的成因 隨著建筑技術的不斷進步,商品混凝土拌合物的狀態相較于傳統的混凝土有了顯著的變化。過去,混凝土多為干硬性、預制化的形式,而如今已逐漸發展為大流動度的泵送混凝土。這一轉變主要是為了滿足現代施工中對于混凝土泵送的高效、便捷需求。然而,這種轉變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為了滿足泵送施工的要求,混凝土中的水泥等膠凝材料用量不得不增加,同時砂率也隨之增大。這些調整雖然提高了混凝土的流動性和泵送性能,但也導致了混凝土拌合物中粗骨料的體積減小。隨著水泥等膠凝材料用量的增加,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的收縮變形也顯著增加。此外,混凝土的抗拉強度相較于其抗壓強度而言,顯得相對較弱,通常僅為抗壓強度的1/8至1/15。這種抗拉能力的不足意味著,一旦混凝土受到的拉應力超過其抗拉極限,就很容易導致開裂現象的發生。特別是在混凝土的初凝期,其結構尚未完全穩定,此時即便是微弱的拉應力,也足以在混凝土的薄弱部位引發裂縫。如果夏季施工,一般在混凝土澆筑后,還處于塑性狀態時,由于天氣炎熱、蒸發量大、大風或混凝土本身水化熱高等原因,而產生裂縫。 為了滿足緊湊的施工進度和高效的模板周轉需求,我們往往過度追求混凝土的早期強度。這導致了一個誤區:將水泥的強度與其活性劃等號,誤認為強度僅來源于水泥本身。然而,這種做法并未對水泥中的石膏形態和數量進行合理優化,同時堿含量也偏高。雖然這些調整確實提高了水泥的早期強度,但卻帶來了顯著的水化熱增加和混凝土收縮變形的加劇。事實上,水泥的早期強度并不僅僅依賴于化學作用,物理作用同樣重要。通過精細調整水泥的顆粒分布,我們可以顯著提高物理作用對強度的貢獻。但遺憾的是,這一點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被忽視。砂石原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粒形、級配及含泥量,對混凝土的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砂子的粒形不佳、級配不良,為了獲得相同的坍落度,就不得不增加漿體的使用量,并提升砂率。然而,這種做法會削弱混凝土的穩定性,進而影響整體結構的耐久性。此外,砂中的含泥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指標。含泥量的上升不僅會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強度,還會對混凝土的收縮特性產生顯著影響。通常,隨著含泥量的提高,混凝土出現裂縫的時間會提前,裂縫數量也會相應增多。因此,我們必須強化對砂石原材料的質量控制,通過優化其物理性質,來增強混凝土的體積穩定性,從而有效降低混凝土裂縫產生的風險。
在工程結構設計中,設計人員通常將重點放在結構的承載能力上,可能對混凝土材料的某些重要特性,如收縮性,以及結構應力對混凝土變形產生的深遠影響,并未給予充分的考慮。舉例來說,當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剛度被加強,抗震烈度相應提升時,結構本身所承受的約束應力也會隨之增大。此時,如果設計人員選擇以高強度鋼筋來替代中低強度的鋼筋,意在提高結構的承載力和穩定性,但這樣的替換卻可能導致鋼筋的使用應力顯著上升。而使用應力的增加,會進一步引發裂縫寬度的擴大,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應力集中裂縫一般多在主體結構建成后出現,混凝土結構應力集中裂縫主要分布在門窗洞口、平面或立面突出凹進以及開結構洞口和結構剛度突變及集中荷載等處。對于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一般在張拉鋼筋錨固端產生的局部壓應力集中處產生裂縫。  對于新澆筑的混凝土而言,養護的開始時間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其重要性超過了養護的持續時間,這往往導致混凝土在早期階段就出現裂縫。此外,為了縮短施工周期、加快模板的周轉速度,一些單位會選擇過早地拆除模板。這種做法,再加上養護不足甚至完全不進行養護,會進一步加劇混凝土裂縫的形成和發展。在混凝土澆筑作業中,有時施工工人為了減輕勞動強度,會采取私自加水的做法來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當混凝土坍落度被不適當地提高時,它會導致混凝土發生離析和分層現象,進而嚴重破壞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勻性。這種不均勻性不僅會影響混凝土的整體強度和耐久性,還會使混凝土在收縮過程中產生差異,從而顯著提高混凝土出現裂縫的風險。 實際上,裂縫的產生往往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原因可能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舉例來說,新硬化的混凝土,無論其是否承載,當其暴露于特定的環境溫度和濕度條件時,通常會受到兩種收縮的影響:一種是由于冷卻引起的溫度收縮,另一種則是由于水分流失導致的干燥收縮。這兩種收縮作用都是混凝土產生裂縫的重要潛在因素。這兩種收縮應變的主導地位,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條件下會發生變化。這一變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結構尺寸的大小、混凝土原材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以及混凝土的配合比等。舉例來說,當我們面對大體積的混凝土結構,尤其是那些厚度接近甚至超過1米的結構時,溫度收縮就成為了裂縫產生的主要誘因。這是因為隨著體積的增大,混凝土內部溫度梯度的變化也會更為顯著,從而在結構內部產生較大的應力,導致裂縫的形成。相反,在板面結構中,由于表面積相對較大,失水速率快,因此干燥收縮成為了裂縫產生的主要因素。這種干燥收縮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水分的快速蒸發,使得混凝土體積發生變化,從而產生裂縫。 一般多在混凝土澆注過程或澆注成型后,在混凝土初凝前發生,由于混凝土拌合物中的骨料在自重作用下緩慢下沉,水向上浮,即所謂的泌水,若是素混凝土,混凝土內部下沉是均勻的,若是鋼筋混凝土,則混凝土沿鋼筋下方繼續下沉,鋼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鋼筋支頂,使混凝土沿鋼筋表面產生順筋裂縫。這種塑性塌落裂縫,對于大流動性混凝土或水灰比較大的混凝土尤為嚴重。混凝土裂縫的預防
原材料對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建設質量產生直接影響,若原材料質量不達標,必定會使路面裂縫的發生幾率顯著增大。因此,必須對原材料進行合理選擇。嚴格按照設計標準進行原材料的采購,禁止使用劣質材料。同時,還要注重對材料配合比的設計,各原材料成分都必須進行準確計量,且一旦確定了最佳配合比,必須嚴格執行,不能隨意更改。 
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往往是導致路面裂縫產生的根源,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對施工過程的監管力度。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應采用強制型拌和機,并對拌和時間進行合理把控,一般來說,應不低于90秒/盤,且必須達到標準的塌落度。 第二,應對混凝土澆筑順序進行科學安排,做好振搗環節的工作,振搗棒應快速進入、緩慢拔出,確保板體達到一定的均勻度和密實度,避免出現漏振現象。 第三,應確保混凝土澆筑過程保持一定的連續性,若澆筑過程中不得不中斷,則必須盡量澆筑到縮縫或者脹縫部位,且最好做成施工縫的結構形式。 第四,如果選擇在冬季低溫時期施工,則應當添加適當的外加劑,例如防凍劑、早強劑等,從而促進混凝土盡快達到規定的強度,并避免因受凍而影響到混凝土的質量。  混凝土屬于脆性材料,雖硬度高,但隨著時間很容易產生開裂現象。除不可抗力外,多數裂縫是可通過改善施工技術及添加鋼纖維來進行抗裂。鋼纖維的添加能有效減少裂縫的產生(即抗初裂強度高),并控制裂縫的擴展和增強混凝土性能。使用施工性能更好的鋼釬維,更輕松、更高效!1.徑向扭曲——分散均勻 2.截面三角形 ——易拌合 3.內弧面粗糙——增加與混凝土粘結性 4.外弧面光滑——增加混凝土流動性
易泵送 5.兩端錨尾——增加混凝土抗彎拉強度 6.熔斷功能——直角折斷 防起砂露頭 7.微振搗傳遞——引氣 減小收縮徐變 8.表面發藍處理——防腐耐存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