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9點多參觀完坎兒井之后,我們一行又乘車趕往葡萄溝。十幾年前曾來過一次這里,也是暑假期間,只記得在一家維吾爾族兄弟家品嘗了酸甜的馬奶葡萄和葡萄汁,維族少女還為我們表演了精彩的民族舞蹈,體驗感滿滿。這次乘小交通直接把我們帶到了葡萄溝的最里面,然后再沿著商業街或者葡萄架下面的游廊步行往回走,一路上都是由葡萄架架起的游廊,在這個炎熱的夏季,走在下面也不覺得太熱。 一曲膾炙人口《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把我們帶到了這個充滿甜味的溝溝里。2007年5月,葡萄溝風景區被國家旅游局公布為AAAAA級旅游景區。 ![]()
![]()
![]() 印象比較深的,是在一處有采葡萄的維族少女塑像的地方,沿右邊的臺階上去,遠處就是火焰山:寸草不生的土,像是被火燒過,毫無生機。 ![]()
![]()
![]() 可是就在臺階下邊,一股河水潺潺流出,沿著葡萄溝奔涌而下,實在是一大奇景。這應該是坎兒井的明渠吧,我猜測。 ![]()
![]()
![]() 河水匯聚成一個小的湖泊,周圍景色很好 ![]()
![]()
![]() 葡萄溝里多出擺售有各種葡萄,可供游客選擇購買 ![]()
![]()
![]() 葡萄溝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王洛賓藝術館。在藝術館里,我第一次認真了解到他的生平,知道自己會哼唱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的創作過程,他作為一個傳歌人,為民歌的傳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我也更理解旅行對于彌補個人文化空白的意義,這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衷吧。 ![]() 王洛賓先生作為一個從北京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抗戰時期來到西北,一個老婦人的花兒改變了他對于音樂的認知,他放棄了到巴黎音樂學院留學的想法,意識到民歌藝術應該根植于自己的民族,因此轉變了他音樂創作發展的道路。抗戰時三年牢獄生活,以及60年代到70年代15年莫須有的牢獄之災,使他成長為一個孤獨的詩人、樂者。當大公報的記者問他15年的牢獄生活給他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時,他說:我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大西北那么遼闊,如果不是坐牢,如果不是監獄把那些來自各地的人送到我身邊,我可能還沒有機會那么快搜集整理到那么多的西北民歌……只有內心足夠強大,看淡一切名利得失的人才能這般灑脫吧。一個習慣了孤獨的人自然是不能接受三毛的,是三毛不夠了解他。 ![]()
![]()
![]() 中午在景區門口用餐,這里有很多的小吃攤可供選擇。下午1:20發車前往達阪城 ![]() 路兩邊閃過一些綠色植物,給大漠戈壁增添了生機 ![]() 能夠看見這樣的小河是罕見的,這應該是遠處的雪山融化流淌下來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