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宋 官窯小賞盤 (四件套)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關于兩宋官窯瓷器之爭,青山依舊,幾度夕陽。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后繼者,在探尋與爭議中曲直而行,試圖在矛盾中揭開宋官的重重迷霧,還一千年前失落的名窯真相。 ![]() ![]() 某古窯遺址 眾所周知,北宋官窯窯址,掩埋于開封城的重重泥沙之下,至今尚未有所發現。所以,對北宋官窯標準器的鑒定,一直模糊不清、眾說紛紜。但對于宋官之肇始,業界卻也基本能夠達成共識。 ![]() 宋徽宗 趙佶像(局部)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官窯是宋徽宗不滿于當時現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遂引入汝瓷及開封東窯等窯口窯系的技術,在東京汴梁依自己的構想,親力親為設計并創燒的巔峰之作,是歷史上首個名副其實的“官窯”。 ![]() ![]() ![]() ![]() ![]() ![]() 南宋 官窯青釉洗 無奈何金兵南下,徽欽被俘,北宋覆滅。北宋官窯亦難逃此劫,僅歷十余年便成為“曇花一現”的傳說。若無“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南宋官窯為其“續命”,北宋官窯,也就成為中國瓷器上永遠的“絕響”。 ![]() 南宋 官窯縮口缽 無疑,南宋官窯對北宋官窯具有天然的遺傳性,其藝術風格、技藝水平、應用場景都與北宋官窯器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以至后來者,甚至以偏蓋全的以南宋官窯之標準覆蓋了前者。導致兩宋官窯“官司不斷”,夾纏不清。 ![]() 宋 官窯花形筆洗 君不見,無論是官方博物館,還是各大拍場,將兩宋官窯器混為一談的不在少數。而民藏中對北南兩宋官窯器的鑒別更是五花八門,張冠李戴者不在少數,魚目混珠不計其數,嚴重影響和降低了對北宋官窯器的鑒賞和探究。 ![]() 南宋 官窯粉青釉多棱直頸瓶 其實,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雖同屬宋代官窯,但性質截然不同,前者具有首創性,原創性,后者僅具繼承性。雖情同父子,但本質上還是各得其所。就如同乾隆和嘉慶兩朝的官窯瓷器,雖有繼承,但難逃衰弱之命運。 ![]() ![]() 南宋 官窯青瓷洗 這不僅是政治上追本溯源的差異,也是北南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設計師“已死”,最重要的審美與理念,“此情可待成追憶”。雖同生一門,卻有師徒父子之別,如原創與臨摹。對兩宋官窯瓷器,分歧較大,共識亦多。 ![]() 南宋 官窯粉青荷葉蓋罐 第一,北宋官窯的審美和設計理念與北宋汝官窯同出一轍。北宋官窯“官汝不分”,因窯溫較低,胎釉結合度降低,在土蝕水浸等情況下,會出現裂釉和鼓釉現象;而南宋官窯燒制溫度高于北宋官窯,基本無此特征。 ![]() 南宋 官窯玉壺春瓶 第二,北南窯溫的差異會造成釉色的差異。同為天青色,北宋官窯更近月白,清淡素雅,趨于一致;而南宋官窯釉色紛呈,豐富的色階變化,帶來前所未有的“釉色體驗”,突破了宋徽宗的原創理念和設計思路。 ![]() 南宋 官窯月白釉鼓釘三足爐 第三,由于窯溫控制高低差異,像北宋汝官窯一樣,北宋官窯釉面玉質感極強;而南宋官窯則出現玻璃質感的現象。如果反映到開片上,北宋官窯的開片多魚鱗紋,而南宋官窯,就幾無這種開片。 ![]() 南宋 修內司官窯蝦青釉花口洗 第四,北宋官窯為河南地質胎土,如汝窯一樣,類似香灰胎質,其紫口鐵足的現象并不明顯;而南宋官窯采用紫金土胎,紫口鐵足成為必然。另外金絲鐵線的現象,兩宋皆有,尚不能構成分界線。但此“紫口鐵足”之言,爭議最大。 ![]() 南宋 官窯直徑瓶 第五,器型方面,北宋官窯制作更嚴謹,器型更規整,神韻具足;而南官很多出現歪斜現象,但器型的多樣性勝于北宋;南宋官窯的胎壁,較北宋也要稍薄一些;有說南宋官窯尺寸明顯大于北宋,但精致程度卻不及。 ![]() 南宋 官窯花瓣洗 第六,在微觀視覺下,南宋官窯的氣泡變異老化的復雜性,要高于北宋官窯。其原因與胎土以及釉料的配方,瓷器燒造的技術條件,以及保存環境皆有關聯。就表象看,南宋官窯總體顯“糙”,與其成就、等級相若。 ![]() 北宋 官窯紅釉花觚 以上觀點,也僅僅適用于部分北南官窯器物,在具體的鑒定中,一物一鑒,排除共性,厘清個性,由表及里,綜合評判才是正途。其中造型、胎土、釉面、色相、微觀氣泡等因素,無疑顯得更加至關重要。 ![]() 南宋 官窯寶石藍六方梅瓶 今天就研判一類稀有的宋代藍釉官窯器。藍釉,最早創燒于唐代,中國文化尚青而不尚藍,盛唐時,為滿足世界文化交流之需,遂從西亞進口了艷麗的礦物質鈷釉料。 ![]() 北宋 官窯藍釉貫耳瓶 藍釉在唐三彩、唐青花中皆有體現。宋元明清,不斷發揚光大。特別是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被推為宣德上品。晚明至清康熙時,更出現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多種新品種。 宋代藍釉相對罕見,一般出現于鈞窯瓷器之上。直到汝州魯山段店窯范圍內收集到了藍寶石釉殘片,才力證了其存在之實。 ![]() 宋 官窯御制藍釉六方雙耳瓶 北宋至南宋,官窯燒造溫度逐漸提升,釉面的?;潭纫嚯S之提高。概因寶石藍釉之奪魂攝魄的靚麗之色,且又存世稀少,難見首尾,有人戲稱其為宋瓷的瓷中之“鬼”。 老城舊藏:南宋官窯寶石藍釉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于宋代正式定型。“春”乃“酒”意。玉壺春瓶本意為“酒器”。這件南宋官窯玉壺春瓶,器物高11厘米,腹寬6.5厘米。其造型敦厚,唇口、短頸、鼓腹、圈足,圓潤飽滿,入手沉重。 ![]() 觀其釉色,具明顯的玻璃質感,呈現鮮明而又靚麗的寶石藍色相,流光溢彩,亮而不妖,滋潤柔和,釉中大概率是加入了瑪瑙。 釉下開冰裂紋,開滿細碎的冰裂紋,有“百圾碎”之感,其間可見牛毛紋分布,與器身瑩潤幽藍發色相配搭,別具美雅之意。 ![]() 迎光側視,片紋間有白色物質析出,如同鑲了銀邊,應是鈷料老化或氧化所致,在其他釉色的官窯瓷中并未發現,可作為寶石藍釉的專屬特征。 ![]() 釉下氣泡疏密有致,層次分明,隨處可見老化變異以及破損的氣泡分布,大部分呈金黃色,其數量和形態,較之北宋官窯有過之而無不及。 器物薄胎厚釉,胎土顏色偏灰白,這一點從口沿處看較為清晰。胎土中鐵質含量較高,可見斑斑點點的痕跡。 底足現“鐵足”之形態,且修胎規整,并可見到細密的竹絲刷痕。屯釉線平整自然。 ![]() 漏胎處呈鐵紅色,胎釉結合處,可見胎釉交融的微觀景象,護胎釉顏色的漸變、未融化得釉料顆粒清晰可見。 ![]() 底足中心釉面微微起鼓,已經微微呈現出金元時期的底足特征,其確切年份應靠近南宋晚期。 類似的藏品,目前在館藏中甚為少見,但國內外的拍場中,已經屢屢現身,物以稀為貴,越“小眾”,往往越不能小覷。 關注見小,以小求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