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鏈與十二經筋的互補 【老師簡介】 薛立功,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經筋病研究室主任。倫敦應用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課程內容】 軀體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古往今來,人們在治療疼痛方面不斷努力,取得不斷進步。從上世紀末,從解剖分析入手,分析肌、肌筋膜、肌附屬組織的損傷規律而形成多種傾向不盡相同的理論體系。肌筋膜鏈理論就是其中之一。羅爾夫博士, 是肌筋膜結構整合手法的創始人 ,但她不忘從中醫國傳統醫學有關理論進行對比,吸收營養。遺憾的是:她僅注意了“十二經脈”,卻沒有與“十二經筋”對照。十二經筋與肌筋膜理論才是同一范疇的學說,才有可比性,互補性,而十二經脈則是另外一回事。 《內經》時代之前長期處于漁獵農耕時代。漁獵農耕時代盡管會罹患多種疾病,但是,勞動損傷性軀體疼痛是最常見、最直觀、最痛苦 也最具規律性病癥。 勞損致傷后會引起局部疼痛。活動患肢就會出現或加重疼痛。當關注疼痛部位時就會發現疼痛多發生在隆起的組織兩端,而且,越用力越隆起,兩端也越疼痛。根據這一現象古醫家把這種疼痛組織稱之為“筋”。 根據臨床觀察,筋肉病通常不是單點發作,而是按一定規律有連續地發生。所以,古醫家在描述“筋”的分布時,是遵循對臨床疼痛呈線型多發的現象,就在筋前加上“經”字,而稱作“經筋”。何謂經?經是絲織物的編織經線。經與緯線相比,更縱長可引申為干線、主導性的、規律性的。“經筋”,就是指沿某種規律分布的筋,是筋的主干線。支筋是臨床多發的本經筋之外相關力線和力點。因其常同時發生,故應特別關注。這是臨床的啟示,也完全符合“筋”損傷實際情況。正因為經筋是觀察臨床實踐而來,它不參雜某種脫離實際的主觀推導,所以它能更真實地反映臨床實際,這也是中醫經筋較其它理論的優勢。 承力點是首先受損之處,反復損傷-修復-再損傷-再修復過程中,就容易形成組織纖維化,形成瘢痕(中醫稱“橫絡”也稱“結筋點”)。當這些纖維化組織相互黏連,阻礙氣血順利通過時,就會出現反復地“津液滲出”,導致神經激惹,出現頑固性疼痛,此時可把這種帶有病灶性質的結筋點稱之為“結筋病灶點”。 《靈樞·經筋》提示的經筋分布三個規律 二、線面規律 人的主動運動,不僅是主動肌及其相應力線上肌肉組參與,而且有固定、協同肌參與協助。協同肌損傷的痛點就分布于主動肌力線的兩旁。將這些病痛點與主動肌力線上痛點相連,則往往形成一個“面”,這又可稱作線面規律。 三、面體規律 除主動肌外,任何運動都需要固定肌的參與。起著固定原動肌起或止點所附著骨骼作用的肌群叫固定肌。故經筋的損傷范圍會進一步擴大。除上述幾組肌肉參與關節活動外,尚有與主動肌相對抗的肌肉參與,這就是“拮抗肌”。借助拮抗肌主動弛緩或“伸展”,使主動運動平穩,節制其運動過度,防止出現急跳或痙攣運動。不協調的運動和勞損性傷害,它不僅損傷主動肌,而且可以損及拮抗肌。拮抗肌分布在肢體對側面,當其損傷時,其病狀會出現在肢體對側,使痹痛病狀向立體方向發展,“由面到體”的逐漸進展規律可稱為面體規律。 肌筋膜鏈應是從組織學范疇討論筋膜的分布與功能,但從《解剖列車》看,更多的是分析軀體與肌組織相關的筋膜,它分淺、深、漿膜下筋膜。淺筋膜分布廣泛,它包繞體壁和肢體。深筋膜分布廣泛,它包繞體壁和肢體,并穿行于構成它們的結構之間。深筋膜形成一個連貫的膜系統,這些膜歷經多次分離、會合,與骨膜、軟骨膜和腹膜融合而執行各不相同的機能。中間膜在肌肉和體壁其它結構周圍形成間隔。 腹膜與內臟被膜、系膜、支持帶等《解剖列車》較少涉及。而這與經筋分布盡管不完全相同,但有極高的重合性。試比較如圖(圖中文本系十二經筋原文):
足太陽經筋與后淺線
體側線與足少陽經筋
足陽明經筋與前淺線
足太陰經筋與前深線
足少陰經筋與前深線
足厥陰經筋與前深淺
上肢后淺線與手太陽經筋
上肢后淺線與手陽明經筋
上肢后深線與手少陽經筋
上肢前淺線與手少陰經筋
上肢前淺線與手太陰經筋
上肢前深線與手心主(厥陰)經筋 值得注意的是: 經筋理論重視從循行線上找其結筋病灶點,要“以痛為輸”; 要針至病所;要采用解結法。 實施解結法的針具----第八針--長針; 針法是關刺法、恢刺法、短刺法等。 小結 1. 中醫經筋、西醫運動醫學、肌筋膜鏈理論都在闡述生物力線,但各有側重, 2. 肌筋膜鏈早期預防與后期康復是必須要進行的矯正病姿和根除勞損的措施。 3. 經筋理論和運動醫學在治療方面,尤其在痹痛中晚期須要針對性治療具有優勢。 4. 在痹痛(關節疼痛)的認識上,經筋理論和西醫運動醫學、肌筋膜鏈理論存在差異可相互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