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年代,我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依靠繳獲,“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我軍繳獲的武器主要是槍械,以及一部分火炮。依靠繳獲的這些火炮,我軍組建了早期的炮兵部隊。 不過受限于當時的條件,炮兵部隊的規模不大,而且裝備的炮類也以輕型火炮為主,甚至有時候也會將擲彈筒之類武器,列入炮類統計中。 其實若單純統計山野榴炮,即便再加上迫擊炮的話,也沒有太多。 ![]() 以裝備在我軍中算比較好的華東部隊來說,到1946年6月時,總計只有4門野榴炮,只夠編一個連;山炮47門,夠編4個營;迫擊炮466門,基本上每個團都有,但數量顯然不多。 如果不進行比較的話,大家可能沒有直觀體會。 我們以國軍的美械軍為例,其標準的火炮裝備數計有: 美式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108門、37毫米戰防炮72門、60毫米迫擊炮486門、火箭筒63具。 即便美械軍的裝備不齊,就算裝備量只有上述的一半,其炮類和炮數也相當多了。 另外除了美械部隊外,國軍還有大量日械部隊,火炮的配置標準也比較齊全。就算是國械部隊,因為當時是集中編配,所以在山炮、迫擊炮方面,也不缺少。 因此在當時的作戰中,我軍與敵軍的火力差距很大,甚至幾倍的兵力才可與敵方炮火持平。 但是在超強的戰術發揮和干部戰士們的浴血奮戰下,華東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打出了一系列的漂亮仗,從而得以不斷繳獲火炮。 ![]() 尤其是在魯南戰役中,華東我軍殲滅了國軍的第1快速縱隊,繳獲大量美式榴彈炮和坦克,以這些繳獲加上先前繳獲的野炮為基礎,華東我軍成立了特種兵縱隊。 另外,華東我軍還以繳獲的山炮、迫擊炮等充實了野戰縱隊。 所以在華野成立時,野戰縱隊一口氣編了那么多個,要是沒有裝備基礎,也是不可能的。 而在華野初建時,國軍又充當了“運輸大隊”,送來了一大波的武器,其中各類火炮數量就超過了400門。 這一仗就是著名的萊蕪戰役,華野在短短3天時間內,即殲敵2個軍部(整編師部)、6個師部及另一個師的大部,此外加上輔助戰場的戰果,總計殲敵數達到了6.6萬余人。 其中繳獲的各類炮數,計有457門,具體類別為: ![]() 野炮5門、山炮40門、步兵炮9門、戰防炮5門、臼炮1門、迫擊炮100門、火箭筒71具、機關炮2門、60小炮224門。 僅僅是這一仗繳獲的火炮數,就與不到一年前華東我軍裝備的全部炮數相當了,而且火炮的質量還要更好。 其中野炮基本是日式75毫米野炮,山炮以美式和日式75毫米山炮為主,步兵炮為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戰防炮為美式37毫米戰防炮,迫擊炮為81或者82毫米迫擊炮,火箭筒就是巴祖卡,機關炮主要是20毫米口徑、60小炮就是60毫米迫擊炮。 上述武器中有大量為美械,主要原因是當時被殲的第73軍為美械軍,而桂系的整編第46師由于在抗戰中得到了美械加強,所以也有不少美械裝備。 當然,這兩個軍級單位編制中的所有武器不止繳獲的那些。 其中一個原因是輸送問題,后勤負擔大,這兩個軍本身就沒有帶出來全部的火炮;還有個原因則是戰場激戰中,有些火炮戰損過重,無法繳獲。 ![]() 比如第73軍原本有美式105毫米榴彈炮一營,不過因為輸送原因,該營沒有送達山東,所以就無法繳獲;另外該軍出戰時,山炮、戰防炮少帶或者不帶,沒有帶出來的肯定也沒法繳獲了。 不過即便這些不能繳獲,已經繳獲的炮數也絕對不少了。 按照華東野戰軍當時制定的裝備標準,我們不妨大概計算下繳獲的這450多門炮能裝備多少部隊。 以華野當時的標準,野炮裝備在特縱級,一個野炮連裝備3門炮,繳獲的5門野炮,可以勉強裝備兩個野炮連。 在縱隊級,華野當時配置有炮兵營,裝備的是山炮。 按標準計,應當是3個4門制連,合計一個營裝備12門山炮,實際的話以3個3門制連也可以,這樣的話,一個營就是9門山炮。 ![]() 萊蕪之戰繳獲40門山炮,大略可以4個縱隊直屬炮兵營。 在縱隊以下則為步兵師,師級配戰防炮連,不過當時沒有說明這一個連到底裝備多少門炮。 以實際繳獲的5門戰防炮來看,應當至少可以編配一連。 而在步兵團級,則配九二式步兵炮,以每個團1門標準計,繳獲的9門步兵炮可以滿足9個步兵團的裝備需求。 另外在步兵團級還配迫擊炮6門(指81/82毫米迫擊炮,下同),在步兵營級另配迫擊炮2門,這樣的話一個團就是12門迫擊炮;繳獲的100門迫擊炮,可以滿足8個整團的裝備需求。 另外有的步兵營不配81/82毫米迫擊炮的話,也可以配3門60炮;繳獲224門,總計可配大約75個營,即25個團。 ![]() 所以萊蕪這一仗下來,使得華野各級的炮兵力量大為增強,為之后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奠定了相當的物質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