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寶德局位于河北省的北部熱河,是中原地區與漠北商貿的集散地,用錢量極大,當地官員在咸豐四年八月二十六日接到寶德局委員烏爾通阿和穆翰指示后,即開始籌備寶德局鑄錢事宜,但由于當時夫匠尚未到齊,再加上所需鑄造的工具等物又不合用,實際是到九月初才按卯開局試鑄, 寶德局所鑄錢主要用于發放兵餉,官俸、夫匠工價、衙門公費、喇嘛俸餉及公務用費。 但“咸豐大錢折當過大,虛值太多,民不樂使”,甚至發生了熱河商民罷市事件。 僅到咸豐五年八月,熱河寶德局銀庫空虛,無款項可用,再加上“大錢亦難行使”,八月初二日寶德局就暫停鼓鑄了,到了咸豐十年( 1860 年) 正式關閉。從啟鑄到關閉,寶德局總鑄行銅錢時間不足一年。鑄量無多,致存世量不豐。有人說,寶德局鑄“當百”大錢總共鑄造不足4萬枚,令“當百”錢求之尤罕。如是開爐試鑄錢,或雕母錢當更為稀罕少見。 老朽早年藏有一枚“寶德局咸豐元寶當百”錢。直徑64.5mm,厚度5.2mm,穿闊11.5mm,穿廓寬2.0mm,字高1.2-1.8mm外緣寬8.5mm,重量105.85g。 ![]() ![]() ![]() 此錢應是完全未于流通品,除幣外緣和邊愣有鑄造缺陷(少數凹陷點)或把玩流轉磕碰外,錢幣保存完美。 ![]() 藏品鑄材為精黃銅,面無砂眼氣泡。地張空曠處有工藝隆起,這是當時鑄造雕母錢的一個特例。 ![]() ![]() ![]() ![]() 你看它的幣文筆劃細瘦高挺,筆劃旁、外郭內緣,內郭及外緣內沿處都有很深的刀痕,這叫“清根”。內穿孔是銼出來的,四個角凹進,幾無鑄造痕跡。由于經百年之久流傳,有磕碰磨損,但其外輪仍可看出尖削狀,斜邊狀,是車磨修整而成。 ![]() ![]() ![]() 令人不解的是這塊銅錢,它的幣文字間地章上有銅塊高高隆起。但它又不像光滑凸起的,而是滿布不規則刀痕、削痕,形成的不規則凸起,在狹窄處甚至隆起的是一條線,塊面轉折生硬明顯。 我猜想,這是錢幣雕刻工匠為了趕工快速完成母錢雕刻,只是取一塊同尺寸的厚重圓銅板,在文字筆劃外、外郭內沿及內郭外沿處深刻幾刀形成錢的樣子,又將地章沿幣文筆畫周邊稍稍鏟低即告完工,似乎太過粗糙簡潔了點。 但它的方穿外圓規矩,幣文書體完美,雕刻筆畫清晰,剛勁有力,立面深竣挺拔,毫無粘連。細觀幣文之每一個滿、漢文的起落筆端部筆峰銳利,顯示出原大家的書法墨寶之美。 字口,穿孔外廓,內壁,加工細部清晰可見。幣文字口與地章連接處,即錢文的側立面與錢體呈現出近50-60度左右的角度,讓幣文線條呈現上窄下寬的態勢,說明此幣之幣文是經過精細修整出來的,頗有“字口如斬”之感,是一絲不茍的精湛之作。 除這枚寶德局當百外,我曾經在收藏的其他局鑄咸豐錢和它朝小平雕母錢也發現過類似的地章凸起狀態,但不被同好質疑。 我查見《錢幣學論壇》上有“錢卓”先生撰“清朝母錢”一文,也提到了這種清朝母錢: “這樣版別的錢能見到制作不同的幾種,有的地張業已清除干凈。連圓滑凸起都沒有;還有的地張亦滿布刀痕,但分布走向卻迥異。這種版式的祖錢不止一枚,似乎同時雕刻了幾枚祖錢。” 這是清錢鑄雕母錢的一種特例,就是直接在銅錢“母坯”上雕刻錢幣樣幣的顯現。 此寶德局“咸豐元寶當百”雕母鑄工優良,古銅色和少許氧化銅(綠銹),包漿油浸,熟舊、色澤符合咸豐開爐試鑄金屬配比特征 。 另外,我查見李憲章先生在《江蘇貨幣》2008年第一期的文章《咸豐寶德母錢及錢局興廢考》介紹,現存的寶德“咸豐元寶”背“當百”的錢幣,其直徑大約在47-48 毫米,厚3.9—4.0mm,重量在40-45.5g克左右。還有其他人說,寶德局“咸豐元寶”當百母錢的錢幣,直徑為4.5厘米,厚度3.8厘米,重42克。一枚華夏拍品的重在43g左右。 而這枚寶德局“母坯”雕刻的樣錢,其直徑超過他們20mm,厚度超1.4mm,重量超過上述同款幣63g。這一特征也符合雕母錢一定較“行用錢”尺寸大,厚重的特征。 據此, 我毫不猶豫地認定它是一枚“手雕呈樣母坯錢”無疑! 想當年,寶德局為盡快盡可能地符合部頒標準,以足尺寸,足重量之條件,在銅胚上請工匠雕刻出盡可能完美的錢幣形象,呈上恭請審批,是何等用心!推測其雕刻時間應在正式鑄行時間之前,也就是在咸豐四年8月前后,9月之前,距今已有160余年,它是一枚開門之清錢歷史物證,值得珍藏。 2025年元月17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