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先,編輯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審稿速度 學術期刊編輯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樣的? 編輯工作的核心,就是稿件 別小看這一件工作 中間要經歷很多復雜的流程 首先需要查重、評估質量。評估內容是否符合期刊的主題,格式是否符合文章的要求,作者的發文情況,背調等;文章的來源,是否屬于約稿 根據上述審查,決定是否進行復審。稿件一旦進入復審,編輯需要通知作者進度,接下來選擇合適的審稿人,等待審稿意見 需要評估返修稿件修改的質量,決定是匯報還是繼續送修;同時需要整理意見向主編進行匯報 復審結束后,編輯還需要再過一遍稿件,主要是看形式上有沒有問題,同時與作者就稿件內容進行一些學術溝通、材料的上傳等問題。整理材料等待主編終審 除了審稿之外,編輯還要處理其他雜七雜八的事務:例如維護作者與期刊的聯系;統計期刊當前的文章情況;優化稿件處理流程;約稿,維護學術期刊官網等等日常工作。 這么來看,其實學術編輯的工作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輕松。而且很多學術編輯并不是擔任編輯這一個工作角色。如果期刊隸屬于高校,或者是科研所等,編輯可能同時還是學校的教師、研究人員等。他們可能不僅要處理學術期刊的工作,還要面對自己的日常工作。審稿速度想快也快不了。 再來說審稿人,他們是誰,他們在做什么? 一般來說,審稿人多來自于行業內小有名氣的學者,身份多為博士、博士后、教授或者副教授,也就是說,審稿并非他們的本質工作,大部分審稿人自己的科研工作也很忙,只能利用一些空閑時間來審稿。而審稿屬于無償勞動,審稿人之所以會接受審稿,一是因為自己還有一些空閑時間;二是因為審稿可以讓他們接觸到最新的研究工作,對自己的提升也是有幫助的。 有些期刊是有自己的外審專家庫的。在邀請審稿人時,會從這些庫里選擇專業方向符合的審稿人。 其次,當期刊找不到審稿人時,稿件的處理速度會被耽誤,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國外投稿。有時候編輯雖然邀請了審稿人,但是審稿人可以選擇拒絕,甚至會存在好幾月都找不到審稿人的情況,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會嚴重影響投稿的進程。 最后,投稿同一本期刊,為什么有的稿件處理很快,有的很慢? 在同一本期刊下經常能看到截然不同的兩種評價,一種說審稿速度很快,一種卻說很長時間收不到回復。讓還未投稿的人產生嚴重懷疑,我到底該相信哪個? 其實,兩種情況確實都可能存在,原因是期刊會有審稿周期,比如每個月固定月中集中處理審稿一次,月末集中處理審稿一次,也有可能是月初審稿,月末審稿,具體的周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確實有這種情況存在。如果恰好遇到編輯要審稿的時間投稿,那么審稿速度就會相對較快。如果恰好在編輯審完一批稿件后投稿,那么可能要等到下一次編輯處理稿件時才會看你的稿件,這樣一來審稿周期就不那么快。 還有,編輯如果遇到感興趣的話題,處理速度可能會很快。如果你的選題非常具有新穎或正好是期刊正需要的選題,那么編輯可能或著重去處理這篇文章。當然,如果只是選題比較好,內容質量一般的話,雖然得到了編輯的第一眼青睞,但后續可能還是會因其他問題遭遇拒稿。 審稿人會故意拖延審稿嗎? 審稿人拖延審稿可能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①利益沖突:審稿人與作者可能存在利益沖突,如研究方向相似或擔心他人成果先發表,影響自己的研究發表。 ②個人偏見:審稿人可能對某個研究領域或特定作者持有偏見,導致他們對稿件的評價不夠客觀。 ③時間不足或責任心不強:審稿人可能因為時間緊張或其他承諾分散精力,無法及時完成審稿工作。 ④學術不端行為:少數審稿人可能出于個人利益,故意對稿件提出不合理的修改建議或拖延時間,以期獲取更多研究素材或占據先機。 ⑤溝通問題:有時審稿人因溝通不暢或未及時收到更新信息而延遲提交審稿報告。 不過,不負責任的審稿人情況只是少數,大部分審稿人還是會認真,仔細耐心審稿的。畢竟審稿人也是投稿人,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稿件被不負責任的對待。大多數審稿人還是很友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