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瘤,這東西很常見,就是長在皮膚下面的軟疙瘩。 從中醫的角度看,為什么會長脂肪瘤呢? 這和咱身體里正氣不足,痰濕凝結在一起有關。正氣要是不夠,就沒辦法把身體里的水濕代謝出去,水濕慢慢就變成了痰。痰和氣攪和在一起,在皮膚下面越積越多,時間一長,脂肪瘤就長出來了。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兩味藥,一補一消,直接抓住病根。 第一味藥是黃芪。黃芪味甘,性微溫,歸屬于脾、肺經,堪稱補氣良藥,幫我們提升正氣,增強脾胃功能。《本草綱目》就有黃芪是 “補藥之長”之說法,可見它補氣的本事有多厲害。 另一味藥是白芥子。白芥子味辛,性溫,對肺有作用,能把肺里的痰化開,讓氣更順暢,還能散開結塊、疏通經絡、止痛。 正如《藥品化義》所言:"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達;在四肢兩脅,非此不通。"道出了白芥子在消除痰結這方面的獨特優勢。 具體要怎么做呢?可以將黃芪與白芥子按照一定比例加水煎煮后服用。 注: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一樣,病情有輕有重,具體用藥劑量需依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如果身上脂肪瘤多又大,僅靠這2味藥還不夠。臨床上,我經常以黃芪、白芥子作為基礎用藥,看下面這個醫案你就懂了。 患者醫案 ![]() 有一回,我接診了一個脂肪瘤患者。他體型比較胖,跟我說這三年來,身上好多地方都長出了脂肪瘤。剛開始,瘤子就跟黃豆差不多大,他也沒太在意。 可最近這半年,脂肪瘤長得又多又快,胸腹部、后背,密密麻麻的,靠近四肢的地方特別嚴重。 考慮到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僅用黃芪和白芥子兩味藥難以快速控制病情,故以黃芪、白芥子為基礎,開方如下: 黃芪、白芥子、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膽南星、三棱、莪術、炙甘草。(此為該患者用方,不適用于所有人,可以和我說說你的情況,對癥開方定量) 患者服藥7劑后,回來找我。他說感覺精神比之前好點了,腹脹感減輕,大便次數減至每日1-2次,脂肪瘤的疼痛癥狀有所緩解。 二診時,根據癥狀調方。用藥2個月后,患者臉色紅潤,身上也不困乏了,肚子不再脹,大便也正常了。身上的脂肪瘤明顯小了很多,大的瘤子直徑縮到了2厘米作用,小的瘤子已經沒了。 效不更方,繼續以上方加減服用2個月鞏固療效。后來隨訪了一年,脂肪瘤未再復發,而且體重還輕了點,整個人身體狀態看著都很不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