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敬門神、掛年畫,以此增加過年的氣氛。王安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春聯,也叫對聯、門對、門貼。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桃符”習俗。桃符是古代人們在大門上懸掛的長方形桃木板,上面書寫著“神荼shén shū”和“郁壘yù lǜ?”的名字,用以辟邪驅鬼。這一習俗最早源于周代,后來逐漸演化為在桃符上刻字并懸掛。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挑符。 “神荼”和“郁壘”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其中有一座山,山上生長著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這棵桃樹的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方,門邊站著兩位神人,他們就是“神荼”和“郁壘”。 神荼與郁壘是專門捉鬼的神將。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這兩位神將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編成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和郁壘。 由于神荼和郁壘具有鎮鬼驅邪的神力,古人開始將他們的形象或名字刻畫在桃木板上,懸掛在大門兩側,用以辟邪防害。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稱為“桃符”。據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等人編寫的《淮南子》記載,以及后世文獻的補充,桃符的制作和使用在周代就已經非常盛行。 在桃符上,神荼通常被描繪在左扇門上,而郁壘則被描繪在右扇門上。他們的形象往往兇猛威嚴,手持兵器,守護著門戶的安全。除了形象描繪外,人們還常常在桃符上直接書寫神荼和郁壘的名字,以祈求他們的庇護和保佑。隨著時間的推移,桃符的內容和形式也發生了演變。從最初的描繪神荼和郁壘的形象或名字,到后來書寫吉祥語、對聯等,桃符逐漸成為了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重要裝飾物。 ![]() 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 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學士辛寅遜在桃板上題詞,又嫌他寫得不工穩,便自己動手寫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從 此,題桃符便演變成寫春聯了。這一對聯,表達了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對長久春天的期盼。被公認為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后來,由于紙張大量生產,宋代紙質春聯逐漸取代了桃木板,并在后期開始使用“春聯”這一名稱。這一時期的春聯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內容上也更加豐富。 ![]() 春聯普及盛行于明朝 據《簪云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朱元璋酷愛對聯,他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并下令百姓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力量,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使得春聯迅速在民間普及開來。 ![]() 備注:資料為個人整理學習用,如有錯誤,歡迎指正,一起學習進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