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封神”到“皇帝的新裝”:剖析當代“造神”現象的本質與根源
摘要: 本文聚焦當代互聯網環境下的“造神”現象,深入剖析以“指甲鉗先生們”為代表的群體如何通過模糊化經歷、夸大能力和心理操控等手段進行“自我造神”,并從心理成因、原生家庭以及人格缺陷等維度探究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研究揭示了這類“造神”行為的虛假本質以及必然走向崩塌的結局,旨在提高大眾對這類現象的認知與防范意識,倡導理性思考與求真務實的精神。同時,引入圣人標準、神人相關探討以及上帝視角等內容,從不同角度深化對人類精神追求與認知局限的思考,為理解“造神”現象提供更廣闊的文化與哲學背景。
一、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賽博聚落化時代,“造神”現象悄然興起,滿足了部分人對“賽博宗教”和“賽博教主”的精神需求。一些缺乏強社交背書和官方背景的個體,試圖通過“自我造神”打造“全能人設”,吸引關注并實現流量變現。然而,這種看似光鮮的“神格”背后,隱藏著諸多忽悠套路,最終往往如“皇帝的新裝”一般,以崩塌告終。深入研究這一現象,對于凈化網絡環境、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探討圣人標準、神人形象以及上帝視角相關內容,能讓我們從歷史文化與哲學思辨的角度,更全面地理解人類對超凡境界的追求與認知偏差,這與“造神”現象背后的心理和文化因素緊密相關。
二、“造神”的忽悠套路拆解
(一)模糊化經歷
“指甲鉗先生們”常常編造或模糊個人經歷,制造神秘感。他們無法在學業、工作等方面取得扎實成就,既難以獲得名校文憑,也無法在某一行業深耕培養專業能力,更缺乏清晰的職業上升規劃。于是,他們在不同領域蜻蜓點水,將他人的經歷、成就縫合到自己身上,通過頻繁社交,蹭取故事、經歷和圈子,營造出自己閱歷豐富、無所不能的假象 。
(二)夸大能力
這類人在缺乏名校理工科背景、學閥關系圈子和家庭資源支持的情況下,卻聲稱自己在多個領域“無人能及”,解決過“重大難題”。但實際上,能力的培養需要在關鍵平臺、崗位上經過長期鍛煉和問題解決的積累。而他們熱衷社交,缺乏鉆研的耐心和毅力,所謂的能力不過是“移花接木”,將聽來的故事當作自己的經歷四處宣揚 。
(三)心理操控
他們利用觀眾的崇拜心理和情感需求,通過制造焦慮、渲染夸張、虛實結合等語言手段,對缺乏社會經驗的受眾進行“提純”。誘導他們購買課程、打賞支持,甚至讓其為自己辯護。就像《黔之驢》中的驢,虛張聲勢,一旦被識破,便盡顯虛弱本質 。
三、“造神”行為的心理與家庭根源
(一)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母關系緊張:“指甲鉗先生們”的父母多渴望成為“人上人”,在職業生涯中熱衷于“沽名釣譽”和政治投機,但因自身能力和背景有限,難以如愿。這導致夫妻間頻繁爭吵,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學會了在沖突中生存,如對父親“跪舔”以獲取資源,同時也學會了通過操控情感來達到目的。成年后,他們因對父親的失望而轉向外界尋求認可,語言風格也模仿“爹系發言”,充滿“土皇帝風格的爹味兒” 。 情感缺失:原生家庭的虛偽、攀附、不安和焦慮,使父母對子女有極強的操控欲。這導致“指甲鉗先生們”在成年后也熱衷于情感操控,以彌補成長過程中的情感缺失。他們對他人情感的操控在“造神”行為中體現為對認可和崇拜的極度依賴,如同他們的父母活在自己編織的夢里一樣,他們也通過不斷編造謊言來維持“神格” 。 資源匱乏:原生家庭經濟條件的拮據,使父母對金錢和地位的渴望投射到子女身上,導致他們成年后極度焦慮。為了獲取外界認可和資源,他們通過“造神”來滿足這種渴望,在自己的幻想中成為無所不能的存在。在資源匱乏的成長環境中,他們學會了不擇手段地爭奪資源,這種行為在“造神”過程中表現為對他人的操控 。
(二)人格缺陷的形成
自卑感與自我膨脹:“指甲鉗先生們”表面自信滿滿,內心卻充滿自卑感。為了掩蓋不足,他們通過夸大能力來打造“神格”,滿足虛榮心。這種自卑感又驅使他們不斷否定自己,進而通過“造神”獲取外界認可和崇拜,導致自我膨脹,不斷編造更多謊言 。 自我中心與情感操控:他們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忽視他人感受和需求,以自我為中心。這種自我中心的人格驅使他們通過操控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造神”過程中,不斷利用他人的情感和心理弱點,實現對他人的控制 。 惡性循環與“神格”崩塌:為了維持謊言,他們不斷補充細節,使謊言越來越復雜,難以自圓其說。隨著真相逐漸浮出水面,他們的“神格”瞬間崩塌,面臨眾人的質疑和嘲諷,最終陷入繼續嘴硬或厚臉皮裝死的尷尬境地 。
四、圣人標準與“造神”現象的關聯
在探討“造神”現象時,引入圣人標準的討論具有重要意義。oxilys提出成圣標準有三:有能力摧毀一個完備的秩序;有能力創造一個完備的秩序;有能力開派立教教化和傳承 。真正的圣人是在對社會、文化、思想等層面有著深刻洞察與巨大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行為和理念基于對世界本質的理解,旨在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指甲鉗先生們”的“造神”行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他們沒有真正的能力去改變世界,只是通過虛假手段營造自己的“神格”,滿足個人私欲。這種對比凸顯了“造神”行為的荒謬與無價值,也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偉大與虛假的吹噓之間的本質區別。
五、神人形象與人類精神追求的反思
從《逍遙游》中藐姑射之山神人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人對神人有著超凡脫俗的想象。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這種形象代表了人類對超越物質束縛、達到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然而,在現實中,“指甲鉗先生們”的“造神”行為卻是對這種精神追求的扭曲。他們試圖通過虛假的人設來獲取他人的崇拜,而不是通過自身的修行和對精神境界的提升。這反映出部分人在面對內心對超凡境界的渴望時,選擇了錯誤的路徑,將追求外在的認可和虛榮置于真正的精神成長之上。
六、上帝視角與“造神”者的認知局限
擁有上帝視角的人被認為大多冷靜、理性、平和、淡泊,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卻低調內斂。他們能讓善者感到寧靜,讓不善者心慌焦慮,行事灑脫,善于抽象思維,情緒穩定且物欲不高 。與之相比,“造神”者恰恰缺乏這些特質。他們內心充滿焦慮和不安,通過夸大自己來掩蓋內心的虛弱,無法真正做到理性和淡泊。他們的認知局限在于只關注自身的利益和虛榮,無法從更高的層面去理解世界和他人。這種對比揭示了“造神”者在認知和精神境界上的巨大差距,也提醒我們要警惕陷入這種虛假的自我認知中。
七、識別與防范“造神”行為的策略
(一)保持清醒的頭腦
公眾應不輕信所謂的“神格”,學會質疑和驗證信息。對于他人宣揚的成就和能力,要通過交叉驗證不同行業信息、從業者經驗,從邏輯漏洞入手進行倒推,避免盲目崇拜 。
(二)提升認知能力
通過學習常見騙局的相關知識,了解“造神”行為的套路和手段,增強對騙術的識別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不被虛假信息所迷惑 。
(三)保護個人隱私
不輕易向“指甲鉗先生們”透露個人信息,防止他們利用這些信息進行針對性的情感操控和PUA。保護好自己的隱私,避免陷入他們設置的陷阱 。
八、結論
當代的“造神”現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忽悠套路不僅損害了公眾的利益,也擾亂了社會秩序和網絡環境。從“自我封神”到“皇帝的新裝”式的倒塌,揭示了這類虛假“神格”的必然命運。通過深入剖析其心理成因、原生家庭影響和人格缺陷,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現象的本質。同時,引入圣人標準、神人形象以及上帝視角等內容,從不同角度深化了我們對人類精神追求與認知局限的認識,這與“造神”現象緊密相關。采取有效的識別與防范策略,有助于公眾避免受到“造神”行為的欺騙,維護自身權益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在追求夢想和成功的道路上,我們應秉持求真務實的態度,依靠自身努力,而不是寄希望于虛假的“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