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內容整理:此部分是滕大春所寫的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滕大春分別從杜威的時代和生平、《民主主義與教育》的重要論點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和評價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從整體上分析了杜威本人思想及其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的中心思想,他們并把杜威當時所處的時代進行綜合分析,與諸多教育流派進行分析對比,論述其思想的進步之處與不足之處。 精彩句段: 1.什么是民主社會?他說衡量社會不能單憑主觀臆想來制定標準,應以社會成員共享利益的多寡為尺度,還應以本社會和其他社會能否交流互惠為尺度。 2.在無種族隔閡,無階級隔閡的自由平等的社會,不容少數人壟斷教育機會,要通過教育使人人發揮其開創拓新的才能。(教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人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權力。) 3.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正像兩點之間形成一條直線一般,在教育的出發點的兒童和教育歸宿點的社會之間,形成了教育歷程。 4.尊重兒童不能叫兒童放縱任性而流為無政府的狀態;保持兒童的天性不是叫兒童不加思考地莽撞蠻行。 5.在這種共同參與的活動中,教師也是一個學習的人,學生雖自己不知道,其實也是一個教師。師生愈不分彼此愈好。(相互學習,相互為師的民主師生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閱讀感想:滕大春的這部分描寫有助于我對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減少我閱讀此書的難度,便于我進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都是與作者所處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的,作為一個流傳至今的名著,其書中的思想定然有輝煌燦爛的部分,但也會有一定的時代或思想觀念上的不足之處,我們要辯證的看待,積極吸取有益的觀點。 ![]() 第一章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內容整理:人比低等生物更多的一種東西叫做生活,包括習慣、制度、信仰、勝利和失敗、休閑和工作。生活是通過對環境的行動的自我更新過程,這種更新要通過傳遞。生活需要延續就需要溝通,而教育作為生活的一種現象,也需要溝通。教育有分為與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只有有意識的正規教育才能傳遞一個社會需要的各種成就和資源,但隨著社會發展,正規教育的擴大,正規教育與在生活中的直接教學的聯系越來越少,有著割裂的現象。 精彩句段: 1. 生物能為自己的繼續活動而征服并控制各種力量,如果不控制這些力量,就會耗盡自己。生活就是通過對壞境的行動的自我更新過程。 2. 社會不僅通過傳遞,通過溝通繼續生存,而且可以簡直說,社會在傳遞中,在溝通中生存。(沒有溝通與傳遞,一個群族,一個社會就會消亡。) 3.保證人們參與共同了解的溝通,可以促成相同的情緒和理智傾向—對期望和要求做出反應的相同的方法。(通過溝通,大家才能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而不是各干各的,各自以自己為中心,朝著不同的方向,從而做無用功。) 4.一切溝通就像藝術,是由教育意義的。只有當它變成鑄型,照章辦事時,才失去它的教育力量。 5.教育哲學必須解決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在非正規的和正規的,偶然的和有意識的教育形式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 閱讀感想:對于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隨著專門技能和知識的發展,有產生不良的割裂現象的危險。我國也在致力于在兩者之間尋找到恰當的平衡點。在新課改中,在教育內容上,改變以往的只以書本教材為教育核心,新課改將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并在課程的安排上增加綜合課程,實踐活動課程,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自然,從而實現平衡,更好地推動學生地發展。 第二章 教育是社會地職能 內容整理:此章主要研究社會群體把未成熟地成員培養成它自己地社會模式地一般特征。環境既可能促進人的生長,也可能抑制人的生長,但我們又跟環境息息相關。人是處于環境之中,這個環境分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才真正影響一個人。社會環境通過對人的種種活動去塑造人的行為、情感和智力的,對個體是具有教育性的。而學校就是個特殊的社會環境,有著特別關心培養未成年人的能力,有著三個比較重要的功能。 精彩句段: 1.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要的態度不能粘貼上去。(信仰態度是在環境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之下才能慢慢產生的。) 2.環境包括促成或阻礙,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動的各自條件。正因為生活不僅僅意味著消極的存在,而是一種行動的方式,環境或生活條件進入這種活動成為一個起著支持作用或挫敗作用的條件。 3.社會壞境無意識的,不設任何目的的發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 4.凡是我們不經研究或思考而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正是決定我們有意識的思想和決定我們結論的東西。這些不經思考的習慣,恰恰是我們在和別人日常交際的接受關系中形成的。 5.隨著社會變得更加開明,學校認識到他的責任不在把社會的全部成就傳遞下去,保存下來,而只是把有助于未來更美好的社會的部分傳遞和保存起來。 6.學校環境的職責在于平衡社會環境中各種成分,保證使每個人有機會避免他所在社會群體的限制,并和更廣闊的環境建立充滿生氣的聯系。 閱讀感想:人是一個群居生物,一切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壞境中進行的,社會壞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教育性,影響著少年的態度、信仰傾向的發展。只有當青少年參與到社2會的群體活動中,社會壞境就能更為深刻的影響著他們。學校是特殊的環境,學校簡化、凈化、聯合、平衡環境,從而在日益復雜的社會中,引領著青少年的發展。 ![]() 第三章 教育即指導 內容整理:指導是集中和固定一個動作,使它真正成為一個反應。適當的控制就是把相繼的許多動作排列成連續不斷的順序。環境至多只能提供刺激以喚起反應,而且從事知道別人行為的人,總是有種忽視受指導者后來發展的重要性的危險。社會控制的模式不是有關個人的,而是屬于理智的,心智就是社會的控制方法。而真正的社會控制,就是要養成一定的心里傾向,而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壞境,要與社會相結合,才能真正指導學生的成長。 精彩句段: 1.指導表達一種基本的功能,這一功能的一個極端變為方向性的幫助,另一個極端變為調節或支配。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慎防有加進“控制”的意義。 2.指導要求每一個動作和在它前后的動作取得平衡,使活動盡然有序。所以,使動作集中和有順序是指導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空間的,另一個是時間的。 3.當我們混肴身體上的結果和教育上的結果時,我們總是失去使一個人自己參與獲得所希望的結果得機會,從而失去了在他身上正確地發展一種內在的和持久的方向的機會。 4.“模仿”不足以說明他們為什么這樣行動;“模仿”二字不過用重復事實當作事實本身的說明。這種說明無異于一句名言:鴉片使人入睡,因為它有睡眠作用。 5.努力求得孤立的知識,和學習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我們使一個人與外界發生關系,也許能學會運動性的活動和感官興奮,但是,我們不能使他理解種種事物在生活上的意義,而他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閱讀感想:如果我們所獲得得知識只是孤立于實踐得知識,那么這些知識可能會讓我們暫時在感觀上稍微愉悅一下,但是我們并不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些知識,這些知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義。對于學生而言,要讓他們了解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用處,才能引導他們培養對所學知識的熱愛。學校的教學要與社會相結合起來,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第四章 教育即生長 內容整理:生長的涵義是社會在指導青少年活動的過程中決定著青少年的未來,也因而決定社會自己的未來。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的狀態,就是有發展的能力,其主要特征就是依賴和可塑性。可塑性是獲得習慣的能力,習慣除了執行與動作方面,還指培養理智和情感的傾向。而生活就是發展,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 精彩句段: 1.我們往往把未成熟狀態只是當作缺乏,把生長當作填補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間的空缺的東西,這種傾向是由于比較的觀點看待兒童期,而不是用內在的觀點看待兒童期。 2.可塑性乃是以從前經驗的結果為基礎,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就是發展各種傾向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獲得習慣是不可能的。(可塑性是獲得習慣的能力。) 3.我們學習一種動作,不是按現成動作去做,必需學會變化動作的因素,根據不同情況做出種種因素的聯合。(學習一樣東西,不僅是學習本身,還要與其他聯系起來,形成圖譜。) 4.常態的兒童和常態的成長都在不斷生長。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是生長與不生長的區別,而是各有適合不同情況的不同生長方式。(所以不要用比較的觀點論述未成熟狀態。) 5.實際上除了更多的生長,沒有別的東西是和生長有關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沒有別的東西是教育從屬的。(這是杜威關于教育目的的論述。) 閱讀感想:對于真正的保存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教師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教師就是管學生,生動的管理,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管理。杜威對于兒童天性的保存上的論述,在思想上是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有高尚品德和淵博學識,但實用主義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卻走向偏激的一方面,忽視了教師的職責和地位。 ![]() 第五章 預備、展開和形式訓練 內容整理:本章內容主要講述的是杜威對于教育即預備,教育即展開,教育即形式訓練的批判。首先是斯賓塞的教育準備生活說,杜威論述了這種觀點所會產生的四個不良的結果。其次是黑格爾和福祿培爾的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教育是為了發展人某方面的潛能,杜威主張,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有很多調整的,不要為了假想的未來而改變當下的學習。最后是洛克的教育即官能訓練說,學習就是鍛煉各種感官,不過認識感官是教育的一個目的,但不是所有。 精彩句段: 1. 如果教育是生長,這種教育必須循序漸進地實現現在的可能性,從而使個人更合適于應付后來的要求。生長并不是有空的時候能夠完成的東西;生長是不斷地通向未來。 2.不斷的生長就生長,不斷地發展就是發展。 3.其實我們并沒有所謂一般的看、聽或記憶的能力;我們只有看、聽或記憶某種東西的能力。離開練習所用的材料,一般的心理的和身體的能力的訓練全是廢話。 4.除非我們先決定我們希望學生熟練觀察和回憶的是什么材料,為了什么目的,否則只顧及發展學生的觀察和記憶等官能,都是勞而無功的事。 5.教育考慮社會關系到什么程度,它所具有的普通性質就到什么程度。 閱讀感想:關于斯賓塞的教育準備生活說是指教育應為人們未來的完美生活做準備,斯賓塞的這個觀點重視未來的方向性,又忽視學生當下的需要,而杜威則是主張教育是應為了學生當下的生活做準備,杜威主張學校生活,校外生活,學生生活與當下快樂的生活應該是一致的。這個促使教育與學生的當下現實生活相聯系,但又護士教育關于未來的方向性。在理論上我們將二個作者辯證統一,既為未來生活準備又為當下準備,統一于教育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是有偏向性的,我們要承認這種取向,并且補充另一種價值取向。 ![]() 第六章 保守的教育和進步的教育 內容整理:首先杜威批判了赫爾巴特的有關教育的觀點。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過程就是通過知識來塑造人的過程。杜威認為赫爾巴特的這種教育是有備而來的。其次杜威批判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是復演和追溯,即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印證著人類的生長過程,人的成長就是人類的成長。杜威主張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我們應該更多的看向未來。人的成長可能有之前人類發展過程中遠不能及的一個程度,要注重人的潛能和力量,杜威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改造,教育是對人的經驗的一種持續不斷的改造和改組。 精彩句段: 1.多種實際存在的事物作用于心靈,心靈不過是富有對這些事物作出反應,產生各種特性的能力。這些在性質上各有不同的反應,稱為表象。 2.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質,但是這種塑造工作在于選擇和調節青年天賦的活動,使它們能利用社會壞境的教材。 3.從教育上說,兒童的未成熟狀態的很大優點,就是使我們能解放兒童,無需走過去的老路。所以,教育的任務在于使兒童從復演過去和重蹈覆轍中解放出來,而不是引導他們去復演以往的事情。(兒童是可塑性很強的,除了遺傳與主動性,后天的教育與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4.已往歷史的成果只要有益于將來都應該利用他們。這種利用乃是我們智慧的一部分。因為它們代表從前經驗的成果,它們對將來經驗的價值當然是非常巨大的。(學術研究中也要善于運用前人的成果,以便進一步推動教育的發展。) 5.指導者的任務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東西,使已有的東西在最有利的條件下起作用。 閱讀感想:杜威是反對學生只學習抽象的理性的知識體系,批判赫爾巴特的傳統的教育。他主張教育就是學生的經驗的改組和改造,也是運用智慧形成理性的過程,理性知識源自于直接經驗不脫離。學生的直接經驗并非指學生積累成的成體系的知識,而是學生在日常實踐活動中動手操作感悟而來的,是構成人的身心的各種因素的全面改造和全面發展,強調經驗過程當中人的主動性。他挖掘了直接經驗凌駕于經驗之上的誤區,但是又過分強調直接經驗,忽視間接經驗,走向了經驗中心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