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上控巴蜀,下引荊襄”,長江在境內流過,是山地和平原過渡的一座城市,海拔落差大,地理位置優越,因此三峽和葛洲壩都建在這里,被譽為“川鄂咽喉,西南門戶”。 ![]() 1909年,英國植物學家來到湖北宜昌考察,一下子被昭君故里的山山水水所吸引,讓屈原家鄉的巴蜀文化所折服,直到1911年才依依不舍的離去。 ![]() 在此期間,威爾遜拍攝了大量的宜昌老照片,筆者精選了其中的27張,大家一睹為快吧!![]() △威爾遜在宜昌的山間,突然看到一棵開滿鮮花的灌木,他看著眼前漂亮的鮮花,高興極了,于是讓人拍下了他和這叢花的合影。 ![]() △威爾遜走在下牢溪山澗里的小路上,看到懸崖峭壁上建有許多古樸的建筑,仿佛到了世外桃源。 其實,他有所不知,這是宜昌的三游洞風景區,當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三人來此游歷,北宋時期,蘇軾父子三人也來過,所以這里被后人稱作“三游洞”。 ![]() △宜昌下牢溪一側的秀美山巒,山坡上有一座茅草屋,不知是什么人住在這里。 ![]() △長陽縣的一座村落,村子不大,只有零星幾戶人家,村前建有一個高大的石牌樓,牌樓前面是一片耕地,村子后面是高山,周圍被樹木圍繞,靜謐安詳。 ![]() △長陽縣鄉野間的一條小河上,搭建著一座木質的簡易小橋,橋的那一邊是一戶人家。 ![]() △入冬以后,宜昌罕見的下起了雪,遠山和茅草屋都被大雪所覆蓋,銀裝素裹,分外好看。 ![]() △這是位于宜昌西北部興山縣的一處河谷,一側的山上不僅有小路,仔細看的話,還會看到成片的梯田。 ![]() △宜昌夷陵山腳下的一座房屋,院子里面放著兩頂轎子,幾個轎夫正在休息。這座房子,是供山間的轎夫們休息喝茶用的。有趣的是,墻上還有一個用圓圈卷起來的白字,看起來像是一個旅店的“旅”字。 ![]() △這張是上面那個房子以及房子周圍的照片,視野一下子打開了,不僅看到了房子上面的山,以及遠處的峰巒,轎夫們走的路也可以看到了。 ![]() △威爾遜在興山縣的山里人家,看到一臺水車,人們巧妙的運用山泉水來帶動水車,替他們完成以前需要很大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 △興山縣的一戶普通人家,一個男人正用打捆工具,一邊用腳踩著,一邊打捆,這些東西看起來像是柴禾,但是燒的木材也沒必要這么打捆,更可能是他們種的農作物,打成捆去賣。 ![]() △威爾遜來到興山縣一個叫響龍村的村落,拍下了這張照片,山脊像一條巨龍,通向遠處。 ![]() △威爾遜走到興山縣梁山溝后,眼前突然出現了一面高大的山峰,擋住了他的去路,他剛要著急,卻發現腳下的山路,竟然能一直通向前方,繞過這座高山。 ![]() △興山縣的一戶山里人家。 ![]() △興山縣的一戶農家,正用騾子磨糧食,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這個騾子的面部,還用布給蒙上了,山里人的智慧可是真大呀! ![]() △這是興山縣楊家灣的楊氏祠堂,白墻黑瓦的祠堂,在一片綠樹掩映之下,顯得格外醒目。 ![]() △興山縣山腳下,一處用茅草蓋頂的廊橋,游人們紛紛坐在里面休息。 ![]() △興山縣石槽溪村的水田里,一群人正在插秧。 ![]() △興山縣昭君村的一處峽谷,兩山夾一川,景色十分壯麗。當年的王昭君,就是在這里生活的,這里的山水,不僅孕育出了王昭君的姣好容顏,更塑造出了她不凡的品格。 ![]() △威爾遜在宜昌境內拍攝的一位背工,他背上背的是一摞一摞的陶碗,累了不能坐下,只能坐在身后的“T”形木凳上。 ![]() △宜昌牛坪村拍攝的山間梯田。 ![]() △興山縣香溪河景色,河邊的村落是響灘村。 ![]() △興山縣山間的村落,為了適應地形,有的房子建造成了高腳屋。 ![]() △興山縣高陽鎮的一條街道,和一般泥濘不堪的街道不同的是,山區的石頭多,所以這條街道都鋪著青石板,街道上的人們,紛紛好奇地看向威爾遜。 ![]() △興山縣龍門河村,一座樹木叢生的山頂上,竟然建著幾間房屋,這樣威爾遜十分好奇。 ![]() △興山縣白羊寨附近,群山中的一處較為平緩的坡地上,孤零零的立著一間小房子。 ![]() △宜昌的一處直上直下的山坡上,修建著幾間房屋,房子下面是一條河流,住在這里,就像是世外桃源一般,無人打擾,想要出去時,就可以乘上河邊的這艘小船,去往想要到達的地方。 百年時光,恍若昨日。百年前的宜昌,通過這些老照片,得以再次和我們見面。宜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秀美,宜昌的風土人情,小鎮人家,依然讓人心生歡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