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7月,橡樹(中排左2)與祖母(前排中)、父母(前排左1、2)、姑媽、叔父及兄弟姐妹合影。 茶香伴隨窗臺明媚陽光,等幾聲鳥唱,往事便悠悠蕩漾,無聲浮游在陳舊、發黃、山西農大呂效吾先生1997年作序《銘賢校友錄》的內頁……《銘賢校友錄》是山西晉商史學人暢顯明先生所贈,書中零星記載了我的曾祖、祖等兩輩人留在銘賢學院的簡單的歷史痕跡。 銘賢學院為庚子國變之后,孔祥熙先生以歐柏林大學用庚子賠款建立的山西基金,以及在山西太谷、祁縣地方的籌款,操持籌辦的教會學校。之所以取名銘賢,實為銘記在庚子國變中罹難的殉道先賢。銘賢學院的校訓為“學以事人”,既寓意辦學勸教以人為本,完成學業以服侍社會大眾,也有傳統儒學強調的勤懇勤勉事人事君的意思。大致因為建校、校風、校訓等影響,銘賢學院成立伊始,校風溫潤剛強,人文氣氛更是極為濃郁。也是氣氛使然,在國共分流,左右翻臉為仇之際,銘賢學院作為國共兩黨在山西的重要據點,并沒有上演更極端的流血悲劇。1927年,銘賢學院學監的渠達成等銘賢師生婉拒地方警察進校逮捕師生要求,渠達成私人墊款和要求校董撥款,護送了郝保全、侯俊巖、馬定夫、侯維煜等左派師生撤離銘賢學院。太原會戰期間,銘賢搬遷大后方,留守師生以銘賢學院早年軍訓的20余支步槍,組建了太谷的第一支地方抗戰武裝太谷人民抗日自衛隊,期間,更有大批早年銘賢學生趕回山西參加抗戰,終于成就山西抗戰史極為光榮一頁。抗戰結束,參加山西抗戰的銘賢師生除卻殉國以外,幸存者幾乎都成為八路軍方面的軍政高級干部。 可惜,因為諸多歷史原因,很少有人清楚銘賢學校留在中國近現代史狹窄縫隙處的非凡、光榮。 其實,銘賢學校無論山西抗戰和文化啟蒙,影響都是非常深遠。清末及民國期間,作為華北教會新學翹楚,銘賢學院得到歐柏林大學以經費、教學、教師等等支持,得到太谷、祁縣等地晉商的辦學資金支持,雖然偏居太谷一隅,還是能夠聘請大量外國學者長年駐校講學,以及延請了中國著名學者梅貽寶博士、穆德甫博士、張復之博士等長期駐校講學,主持校務。諸如太谷孔家、曹家、祁縣渠家、喬家、何家等等晉商家族,都有子弟進入銘賢學院,或者參與運營、教學,或者入校學習……十余年后,孔祥熙離開銘賢學院,就任民國政府實業部長、財長、直至行政院長,銘賢學院師生既為孔祥熙施政羽翼,廣泛活躍在民國財經政界。以至于史書記載,孔祥熙拔擢助手、下屬,講究“惟賢、惟晉”。上個世紀20年代末期,正在勞作的銘賢學院學監渠達成、學生渠川長。在孔祥熙執掌行政院、決策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的抗戰時期,銘賢學子,晉商子弟為抗戰財政服務,幾乎據其半壁河山。抗戰期間,1938年6月,作為孔祥熙的政治助手,曾為銘賢學監的祁縣喬家子弟喬輔三與軍統配合協作,代表孔祥熙前往香港,與日本時任外相宇垣一成代表,日本駐香港總領事中村豐一秘密會晤。不過,在抗戰史上,中國通過這次談判挫敗日本旨在逼降中國的桐工作計劃,既客觀上延遲了日軍對武漢會戰的攻勢,同時,這次談判也扼制了地方動搖勢力的投日投機。當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中國與日本處于戰事狀態卻未有宣戰。因而,中國無法以政府名義在國際市場購買軍火。不得已間,中國只得將款項化整為零,分劃到大量的私人戶頭,以私人名義進行軍火交易及其他國際金融、外貿等活動。以寶貴的抗戰軍費委托私人進行運作,除卻頭腦精明,諳熟商務之外,經辦人操作海量現金,涉及醫藥、汽油、輪胎等稀有、緊缺物資,因而,抗戰外貿對經辦人的人品誠信,更是嚴格考察。我的祖父渠川長當年負責戰時物資貿易,長期往返滇、桂及中越邊境,每日戰戰兢兢,完全不敢稍微差錯。相傳,當年外貿既要防備奸商、間諜、土匪、漢奸坑蒙拐騙耍手段,打黑槍,每日進出都得小心,情形完全就是打仗。 說是生意,實則抗戰,大量的銘賢學子和晉商子弟走上了少為認知的抗日戰場,為此喪生何止個別。可是,人們看盡熱鬧,卻少有人知道原委,因而一旦站上道德高地,必然對大量銘賢學子和晉商子弟操作抗戰外貿極為不滿。要知道,全世界最會理財、最會辦金融事業的,是猶太人。我們山西人就是中國的猶太人和蘇格蘭人,辦了幾百年票號,在金融理財方面是天才,有傳統的經驗。我也因為是山西人,才能在財政金融上身負重任,做出一些成績。我用山西人是根據他們的才能來使用的,金融事業今后還要發達,還要大量使用,決不是因為同鄉關系才用的。1944年,迫于傅斯年等人無休止的正義凜然的攻訐,最終,孔祥熙只得揮手離職了財政部長。孔祥熙交手財政部長之時,經過宋子文等人帶隊查賬才驚訝發現,原來,中國于積貧積弱之下,被日本全面入侵,國土大幅淪喪且發達地區完全淪喪的惡劣態勢下,中國負隅西南,在苦苦支撐,堅持抗戰將近八年之后,中國國庫外匯不減反增,達到9億美元。無疑,孔祥熙以商養戰的抗戰財政,確為中國抗戰苦撐取勝的根本。得悉中國抗戰財政狀況,蔣介石既公開將孔祥熙比為抗戰蕭何,更在日記對孔祥熙的抗戰財政予以了極高的評價:那一年,隨著美軍戰機對日作戰奪得制空權,日軍轟炸機再無襲擾大后方機會,重慶上空也就變得安詳、平靜。于是,在人們不經意處,位于重慶渝中半島的心心咖啡廳、皇后歌舞廳、國泰電影院等,以一抹飄忽、隱約的霓虹,點綴著山城的夜色,終于為這座苦難的城市帶來了新年的希望。也就在這一年,一位名叫蔣志祥的年輕商人眼見重慶太平,遂取出積蓄,在重慶臨江門甕城、來龍巷兩處買下數畝地皮,雇工開始修建2棟白洋灰磚小樓。在當年的重慶,蔣志祥一個普通的商人,長衫大褂,干練敏捷,尤其喜歡寫字、唱戲、敲梆子、逗孩子……當然,最讓他高興的是,春節過了,他的美麗的女兒出生了。抗戰勝利往后數年,蔣志祥在重慶城本分經營他的平凡人生、2棟白洋灰磚小樓及蔣記商鋪,閑暇,總會帶著他的寶貝女兒去唱戲、聽戲、看電影、下館子。蔣志祥和妻子都參加了公私合營運動,往重慶牛角沱郊外參加勞動,瞬間,家里幫傭、工人們隨風離散,唯有年僅10歲女兒呆坐空空舊屋,每逢夏雷陣陣、暴風驟雨,驚悸難眠……經過諄諄教導,蔣志祥惦記女兒,在公私合營文件上惶恐簽字。隨后,他被結束勞動,安排在解放碑某個國營商號的柜臺后面,開始了千篇一律的沒有希望卻也不再失望的平淡日子。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頗為艱苦時候,他每逢心情大好,總會帶我去解放碑的頤之時餐廳,點了大約七八個菜肴,然后,教導尚僅數歲的兒時橡樹,男人下館子、點菜、碰杯等等瑣碎趣事。我至今珍藏一本兒童版水滸小說,1972年出版,就是他在解放碑新華書店買來送我的,書背一個“解放碑形狀的賣書鮮章”,至今醒目。就在抗戰即將勝利,我的外公忙著置產重慶的期間,因為抗戰期間渠達成已在南泉老宅去世,祖父渠川長因為生性自由,再無約束,也無從仕心情,更不留戀中央銀行重慶留守處主任工作,也就每日勸說祖母陸續賣掉重慶家產,準備戰后返回山西祁縣老家及接收開封、漢口等地家族生意。那時,祖父祖母與兒時的父親、二叔、大姑坐在木制炕上,暢談未來。確實,經歷八年戰亂,故鄉的老宅和生意也是應該好好整理一番了。然而,在1946年初,先回老家的親友傳來消息,說是白晉戰役打響,祁縣及附近,已經成為了國共內戰的戰場。在1949年春秋,他們終于留在重慶,成了大溪溝蒲草田的居民。大溪溝位于重慶的下半城,雖然后來貴為重慶大禮堂和政要所在地,不過,在老重慶人的眼里,下半城約等于下里巴人,總不如上半城洋氣。我懂事以來,母親每次生氣,總會用重慶話“踏雪”家父為下半城人。 其實,家父少年粗略學過英語、俄語、又會唱歌、跳舞,到了1977年改革開放廣泛流行交誼舞之后,每逢節假日及周末,當時報社大院及周圍單位的時髦人士趕往我家,排隊求學倫巴、狐步、探戈、恰恰……我很感謝我的父親與母親,無論他們的健康、漂亮,以及開明、開朗、恬淡、沉思、獨立等等,總是讓我感到父母饋贈如此豐厚,對生命敬重敬畏油然而生。記憶中,我幼小成長外公外婆身邊,性情驕橫,每逢不滿,必然哭鬧震天要找外婆外公“伸冤”。她總是參考我熟悉的某個電影模樣,收拾一個簡單行囊,親切塞在我的腋窩,然后,輕柔卻非常肯定地推我出門,含笑讓我出行,自己去外公外婆家中。出門之時,眼前車水馬龍,我只能茫然、驚悚地環顧四周,數分鐘之內,也就放棄要強,抹著眼淚,一路嚎啕回家。母親別具一格的教育,使得我在發橫、發懵的童年,幾無有了相對同齡人更早的一縷冷靜的思考。現在還記得那時,她允許我在非公開環境抽煙喝酒,允許和贊助我集郵和周末“交易郵票”,以學外語之名給我買小錄音機、以準備投稿之名給我買相機、允許我翹課回家看小說、課余“創作”詩歌散文及向《少年文學》投稿……我從16歲開始發表散文、詩歌,母親才是真正的啟蒙老師。那時,連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們都知道目前對我的包容和另類,相互通氣,口稱要請橡樹的家長,絕對不能請母親,只能請父親。然而,父親總是愿意聽母親一勸,總會讓母親去學校開家長會。故而,16歲至今,我的天性始終得到了母親呵護,終于從男孩成為男人,卻又越來越真切地腳踩紅塵、站穩自己、難能可貴地將自己的少年、本真、獨立、思考等等養在了內心。感謝他們饋贈的生命,感謝他們遺傳的向往自由的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