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發前往歐洲之前,我特意根據行程規劃,在網上進行了一番搜尋,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有關歐洲的游記散文,以便提前對這些地方有所了解。 經過一番努力,我還真的找到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其中就包括朱自清的歐洲散文集。 不過,光讀文字還不夠,還需要勤動筆、勤思考,翻開了,那總要從中學到點什么吧? 于是,我拿起筆,對《萊茵河》這篇文章進行了賞析,仔細品味其中的語言魅力,感受作者筆下的萊茵河風光,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和思想。 萊茵河 朱自清 1.萊茵河(TheRhine)發源于瑞士阿爾卑斯山中,穿過德國東部,流入北海,長約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
2.從馬恩斯(Mayence,Mains)到哥龍(Cologne)算是“中萊茵”;游萊茵河的都走這一段兒。天然風景并不異乎尋常地好;古跡可異乎尋常地多。尤其是馬恩斯與考勃倫茲(Koblenz)之間,兩岸山上布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有些已經殘破,有些還完好無恙。這中間住過英雄,住過盜賊,或據險自豪,或縱橫馳驟(前半句指的是有些人(或勢力)依托險要的地勢,自恃其地理位置的優越,因此而感到自豪。在這里,它可能暗指萊茵河兩岸的古堡建造在險要的山峰或懸崖上,使得居住其中的人們能夠憑借地勢之險要,自有一種安全感或優越感。“或縱橫馳驟”則形容有些人(或勢力)在廣闊的天地間自由馳騁,無拘無束。這可能與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或盜賊有關,他們或憑借勇武,或依靠機智,在萊茵河兩岸這片土地上縱橫捭闔,留下了一段段傳奇故事),也曾熱鬧過一番。現在卻無精打采,任憑日曬風吹,一聲兒不響。
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歷歷的從眼前過去;仿佛自己已經跳出了這個時代而在那些堡壘里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游這一段兒,火車卻不如輪船:朝日不如殘陽,晴天不如陰天,陰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幾點兒螢火,一閃一閃的在尋覓荒草里的幽靈似的。最好還得爬上山去,在堡壘內外徘徊徘徊。(作者認為游覽這一段萊茵河,坐輪船比坐火車更好。而且,在不同的時間段中,月夜是最美的。月夜下的萊茵河,加上螢火的閃爍,就像有幽靈在荒草中尋覓一樣)
3.這一帶不但史跡多,傳說也多。最凄艷的自然是炙人口的聲聞巖頭的仙女子。聲聞巖在河東岸,高四百三十英尺,一大片暗淡的懸巖,峋峋的;河到巖南,向東拐個小灣,這里有頂大的回聲,巖因此得名。相傳往日巖頭有個仙女美極,終日歌唱不絕。一個船夫傍晚行船,走過巖下。聽見她的歌聲,仰頭一看,不覺忘其所以,連船帶人都撞碎在巖上。后來又死了一位伯爵的兒子。這可闖下大禍來了。伯爵派兵遣將,給兒子報仇。他們打算捉住她,鎖起來,從巖頂直摔下河里去。但是她不愿死在他們手里,她呼喚萊茵母親來接她;河里果然白浪騰,她便跳到浪里。從此聲聞巖下聽不見歌聲,看不見倩影,只剩晚在巖頭明滅。德國大詩人海涅有詩詠此事;此事傳播之廣,這篇詩也有關系的。友人克超先生曾譯第一章云: 傳聞舊低徊,我心何。 兩峰隱夕陽,萊茵流不息。 峰際一美人,然金發明, 清歌時一曲,余音響入云。 凝聽復凝望,舟子忘所向, 怪石耿中流,人與舟俱喪。
4.這座巖現在是已穿了隧道通火車了。
5.哥龍在萊茵河西岸,是萊茵區最大的城,在全德國數第三。從甲板上看教堂的鐘樓與尖塔這兒那兒都是的。雖然多么華一座商業城,卻不大有俗塵撲到臉上。英國詩人柯勒列治說:人知萊茵河,洗凈哥龍市; 水仙你告我,今有何神力,洗凈萊茵水?(人們都知道萊茵河,它流經哥龍市,仿佛具有神奇的力量,洗凈了這座城市的塵埃與喧囂。這里,“洗凈”一詞不僅指物理上的清潔,更寓意著萊茵河帶給哥龍市一種精神上的凈化和升華。萊茵河作為歐洲著名的河流,其清澈的水流和壯麗的景色,自古以來就是詩人墨客贊美的對象。而哥龍市(科隆市),作為萊茵河沿岸的重要城市,也因萊茵河的滋養而更加繁榮美麗) 6.那些樓與塔鎮壓著塵土,不讓飛揚起來,與萊茵河的洗刷是異曲同工的。(這句話通過擬人的手法,賦予樓塔以鎮壓塵土的力量,與萊茵河的清潔作用相提并論,形象地表達了哥龍城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哥龍的大教堂是哥龍的榮耀;單憑這個,哥龍便不死了。(這句話直接點明了大教堂在哥龍城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不朽的靈魂)這是戈昔式,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戈昔式教堂之一。建筑在一二四八年,到一八八零年才全部落成。歐洲教堂往往如此,大約總是錢不夠之故。(這里介紹了大教堂的建筑風格(戈昔式)和建造歷史,同時指出了歐洲教堂建造周期長的普遍原因,即資金不足) 7.教堂門墻偉麗,尖拱和直棱,特意密,又雕了些小花,小動物,和《圣經》人物,零星點綴著;近前細看,其精工真令人驚嘆。門墻上兩尖塔,高五百十五英尺,直入云。戈昔式要的是高而靈巧,讓靈魂容易上通于天。這也是月光里看好。淡藍的天干干凈凈的,只有兩條尖尖的影子映在上面;像是人天僅有的通路,又像是人類祈的一雙胳膊。(這幾句話不僅描繪了尖塔的高聳入云,還通過月光下的美景,賦予了尖塔以通靈的意象,仿佛它們是人類與天堂之間的橋梁)森嚴肅穆,不說一字,抵得千言萬語。教堂里非常寬大,頂高一百六十英尺。大石柱一行行的,高的一百四十八英尺,低的也六十英尺,都可合抱;在里面走,就像在大森林里,和世界隔絕。(通過具體的數字描述了教堂內部的寬敞和石柱的壯觀,同時用“像在大森林里,和世界隔絕”來形容教堂內部的寧靜)尖塔可以上去,玲瓏剔透,有凌云之勢。塔下通回廊。廊中向下看教堂里,覺得別人小得可憐,自己高得可怪,真是顛倒夢想。(描述了攀登尖塔的體驗和從回廊俯瞰教堂的視角,通過“小得可憐”和“高得可怪”的對比,表達了攀登者的高高在上感和一種超脫現實的夢幻感) 1933年3月14日作。 主要內容: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所寫的關于萊茵河的游記。首先,文章概括了萊茵河的基本情況;接著,重點描述了中萊茵段的獨特風景與豐富的古跡,包括兩岸山上的舊時堡壘以及聲聞巖的凄美傳說;最后,文章還提及了萊茵河西岸的哥龍城及其壯觀的戈昔式大教堂,為讀者展現了一幅萊茵河畔的美麗畫卷。(我的概括方式是找出每一段寫了什么,再使用順序詞串聯起來,最后形成對文章主要內容的完整概括) 寫作方法: 1.文章既描述了萊茵河的自然風光和古跡,又敘述了聲聞巖的傳說和哥龍城的歷史,使得內容既豐富又生動。(描述與敘述相結合) 2.對哥龍大教堂的描繪尤其細膩,從門墻的雕刻到尖塔的高聳,再到教堂內部的寬大與石柱的如林,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細節描寫生動細膩) 3.文章引用了德國大詩人海涅的詩和英國詩人柯勒列治的詩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和文化底蘊。(引用詩句) 4.作者在描述景物的同時,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如對聲聞巖傳說的凄艷感受,對哥龍大教堂的敬畏之情等。(情景交融) 5.文章通過對比(如天然風景與古跡的對比、哥龍城的繁華與不俗的對比等)和烘托(如用月光來烘托教堂的森嚴肅穆)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對比烘托) |
|